入職兩個月第一篇文章~
背景
由于所處企業的特殊性,產品經理的職責與通常意義上的略有不同:
1?需求由運營同學提出,產品同學不需要沖在一線去收集需求;
2?所產出的“產品”準確來講一個解決方案;
盡管存在這兩點特殊性,但產品經理在工作上的流程與職責是不變的:在流程上,需要評估需求的合理性、價值、可行性,產出產品方案,然后去落地;在職責上,產品經理永遠是產品的owner,對產品的生死存亡負責。
正文
接下來,就談談我對需求梳理的一些理解。
首先,需求梳理是產品流程中的一個環節。它的輸入是產品需求,產出是產品方案。我們通常定義的產品流程為需求->設計->開發->測試->發布,似乎沒有需求梳理這個環節,我認為主要因為這個環節沒有比較“紙面”的工作,它通常在產品經理的大腦中完成。可以認為,需求梳理是需求與設計之間的橋梁,它將原始的需求轉化為產品方案,進而才能按照這個方案去做設計。
其次,需求梳理是產品流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它是產品需求與產品方案之間的橋梁!需求梳理將抽象的產品需求轉化為具體的產品方案,過程中需要完成對需求的深入分析、對需求價值的判斷、對可行性的分析。只有經過這樣的梳理,才能判斷需求是否合理、得出的產品方案是否能夠真正滿足需求以及方案是否能夠落地。
那需求梳理應該如何做?首先明確需求梳理的目的是全面的分析需求,產出靠譜的產品方案。話說起來簡單,“全面”、“靠譜”這兩個詞是誰也不敢保證的,它需要建立在對業務和技術架構都有充分的了解的基礎上。產品新人面對需求時,往往想到一點是一點,沒有經驗來告訴自己是否分析全面,也沒有一個框架來查漏補缺,本質還是沒有方法論支撐。憑借兩個月的“切身體會”,整理了一張需求梳理的腦圖,以問題的形式來指導需求梳理。
圖中左側兩個模塊是對需求背景的了解。一個需求必然是在某個(些)業務場景下產生的,通過對場景的深挖(流程、角色、特殊情況等)能夠對需求有更完整的認識,明確需求涉及哪些結點和角色,在后續的分析中從這些點出發,保證考慮的全面性。其次,再從業務現狀入手,了解當前業務是如何進行的,有什么痛點?這是判斷需求價值的重要依據。
右側三個模塊則是完成分析、產出。首先判斷需求價值,決定做或是不做。在需求合理的情況下,還要考慮緊迫程度如何,決定何時做。需求的價值體現一方面是能解決痛點,另一方面是能帶來額外價值,最好能以具體的數據說明。這樣做的好處一是讓自己對這個價值有具體的認識,二是在面對挑戰時更有說服力。
判斷為有價值的需求,就要考慮解決方案了。這是一個從發散到收斂的過程:首先試著深挖痛點,從更抽象的角度看問題,并根據前面對業務的了解,全面的看有哪些解決方案。然后分別評估各方案工作量與風險,選出當前情況下最優的解決方案。(這個流程可參見我之前整理的《設計流程》系列文章,http://www.lxweimin.com/p/1e11a840f040
最后,則是方案的落地了(注意方案落地與產品落地的區別)。以上確定了產品方案,但它只是產品經理的“一廂情愿”,還需要與具體實施人員確認可行性,確認風險如何處理等問題。另外還需要與對方確定工作量與時間安排,有了這些要素就可以制定出大致的產品落地計劃。到此,需求梳理的工作算是完成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 JUST DO IT!
題外話
現實往往并不那么美好。并不是需求梳理完了,就可以按照計劃順滑地推行了。需求變更、場景考慮不全面、異常流程處理等等一個個坑,誰踩誰知道。但是,這些都不可怕,首先這些都是正常的,快速應變處理就好;其次,即時總結,避免下次再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