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方法論:B端產品需求梳理分析模型

需求梳理

————————

我們常常收到來自用戶(業務部門)或老板,以一句話高度概括提出的需求:“我需要對掛牌房源進行回訪,并進行判定”、“我需要一個對網站400來電錄音進行打分的平臺”……因此,需要一個框架有序、完整的與用戶一起梳理需求十分有必要。

需求梳理框架:用戶-場景-路徑

用戶

在B端產品中,用戶即業務部門或前線業務人員的角色。

在面對分工精細的企業內部,我們可以從“現在是怎樣的?”去入手了解當前的部門架構、崗位分工。

因為所有業務線,無論它現在如何低效或我們看來是多余的,但也是多年來一直優化,被證實有效的才得以保留和運作至今。所以即使新產品基于新流程、新技術,可以節省某些職能角色的參與,也只有從了解現有架構開始,理解現時為何這樣配置,每個崗位有何目的和作用,才不至于在產品上線后,才發現一些業務部門隱藏的需求。

這一步,我們的目標是了解有哪些人(角色),會參與到這個產品流程中。

場景

即:在什么場景下,有什么需求,要完成什么目標。把每個角色的場景、需求、目標都一一列出來,然后把需求打碎、重組,即可定義出相關的功能。

這一步可以結合思維導圖,采用發散思維方式,與用戶一起完全窮盡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再結合業務的考慮,提出對應的解決辦法,與用戶敲定。

如何窮盡所有可能?這里有個小技巧:把問題拆解為一個個小問題,對每個小問題追問下去,直至無解、清楚為止

/* 舉個例子

400來電錄音檢核平臺的需求:來電錄音采用輪循機制隨機分配給AE(Agent Energize,經紀賦能師)檢核,以提升經紀人接聽來電的服務水準和規范

數據來源:

1.AE的職位架構取自哪里?K3人事系統?雖然從常識可以知道人事數據來源于人事系統,但剛好本例是特例,由于歷史原因,受限于K3系統的限制,“AE”這個的職位數據來源二手業務系統。所以如果新接觸一個新角色,特別在歷史悠久的公司,最好先與開發溝通,確定數據的來源,甚至如果當前不存在此架構數據,如何進一步處理。

2.錄音來自于哪里?本例中,錄音來自于北京總部每天會發送前一條的錄音數據文件給我們,我們作為分公司再進一步導入處理。這里涉及到兩地技術對接、協商處理。

邊界情況:

1.已分配錄音后,AE離職,錄音無人檢核,是否需要重新分配?

2.假如離職錄音重新分配,錄音是否有時效性,比如只分配當月未檢核的錄音?否則將會影響到報表周期的數據

3.如果總部沒有按照約定,在特定時點發送前一天錄音給我們,后備方案怎么處理?

4.……

以上只是簡單舉例,實際情況要進行更多的考慮

*/

路徑

即:完成任務所需的流程,用流程把功能串聯起來。

這一步推薦使用泳道圖,清晰表達角色之間的任務流程,和相互的關聯。

如果項目比較復雜,可以用流程圖再進一步詳細描述各個子流程。

這里稍微提升一下思維高度:不論何種形式的圖表,目的是與業務部門和團隊成員溝通,所以選擇的圖表只要大家看得明白,實現高效溝通即可。

通過以上三個需求分析框架,我們已經能夠清晰與用戶溝通,了解用戶所需的需求,并通過進一步發掘、整合設想出產品的框架和主要功能。

確定系統信息流、相關主體

————————

系統信息流

B端的業務系統,往往需要與很多其他基礎服務(OA辦公、人事、財務、通訊等)、不同業務系統間的對接。因為這些對接往往決定了新產品的數據來源、實現限制和接口規范,在動手寫需求文檔之前,不妨先與開發交流一下各關聯系統的對接要求,以便可以寫出更規范完整的需求文檔。當然,一些基礎性服務,如果團隊間默契已經形成,可以節省這個步驟。

相關主體

在業務上,除了在產品內部的操作,還有很多是線下或對外部系統的操作。如何簡單表述出參與者完整的業務活動?這里推薦使用——UML用例圖。

用例圖有助于討論和傳達以下內容:

1.您的系統或應用程序與人、組織或外部系統進行交互的幾種方案。

2.它幫助參與者實現的目標。

3.系統的范圍。

/* 舉個例子

網簽預約系統項目:接案專員在網簽預約系統(內部產品)收到經紀人的預約案件后,需要在房管局的“存量房預簽約系統”進行相關操作,把導出的成交合同上傳到網簽預約系統(內部產品)以繼續后續的確認簽約流程。

這個案例涉及幾個主體:

1.經紀人

2.接案專員

3.房管局的“存量房預簽約系統”

4.本產品:網簽預約系統

使用用例圖即可清晰表達劃分以上主體及其主要功能(任務),最大好處是以最簡潔、高度概括的外部視角與用戶(業務部門)溝通確認需求,確保對復雜的業務過程理解一致。

*/

項目范圍

————————

我把項目范圍歸納為三種邊界:需求邊界、行業邊界、系統邊界

需求邊界

需求理應沒有邊界,但如果要實現需求,則存在資源等各種客觀原因,使需求有了優先級——即版本規劃。我們可以根據B端產品的特性,結合業務的迫切程度,劃定優先級的判定標準,如果你的公司習慣項目時間由老板拍板,我這里建議其中一種辦法是:在產品初步策劃階段,拓寬思路,盡可能規劃完整的產品,向老板、決策者展現完整的目標成果。然后,列出各種功能的建議優先級和所耗資源,提請老板根據時間期限決定實現的優先級,定下此版本的項目范圍,即交給老板做減法。

行業邊界

如果我們設計的是會計、人力資源等專有行業的系統,我們就不能天馬行空,系統的規則離不開行業的法律法規,比如會計就像一個正方形,法律法規已經設好邊界,我們所做的是在邊界內設計;人力資源的HRBP系統則像一個水桶,半開放式,有其自由性。所以我們設計產品的時候,第一是要深入發掘公司業務的需求,理解業務,通過產品、技術去提升公司效益;第二是熟悉行業相關法律法規,清晰產品的底線要求。為什么自己也要了解?因為業務人員很可能會認為一件在TA看來不言而喻的事情,而你作為行業外的設計者,根本不知道,產生需求盲點,直至產品上線才發現問題。

系統邊界

一個產品,只應該為解決一個(類)問題而生。我們最常接觸的業務系統,雖然業務多變,形態千變萬化,每間公司有其特性,但只有找準主心骨,產品才可以有序健康地發展,我們可以用魚骨型去比喻它。沒有規劃的系統,將會越來越變得臃腫難用,或會有一天系統不足以支撐而崩潰。要避免這個問題,有幾點心得:

> 1.用程序上解耦的思維,把業務按事件拆分成各自獨立的小產品,特別是把共性的基礎業務部分獨立出來,其他程序需要時其能力時調用接口即可。當一個業務變化時,不會令其他產品受到牽連,靈活性高。

> 2.拒絕不合理需求。雖然B端產品是很多是基于業務部門提出的“需求”,但用戶往往習慣以自己的見解提出他們認為合適的解決方案,我們作為專業的產品設計者,應該學會分辨是需求還是解決方案,發覺出用戶真正的需求,從全局考慮,整合需求,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 3.一個產品,只應該為解決一個(類)問題而生。如果一個產品放到了一個不合適的地方,將會為未來留下隱患。在面對各種各樣的需求時,我們應該清晰什么需求應該在什么地方(產品)解決。就像業務系統不應該存放人事數據一樣。

小結

————————

最后,分享一下在實際工作中,產品上線真正的使用者和需求提出者很可能不是同一個人,需要我們想辦法接觸到實際操作同事,了解一下他們的想法,考慮到產品中去;需求溝通初步階段,也很可能沒有業務部門的主管(有決策權)或所有干系部門參與,所以當已有初步方案,一定要找所有與產品有干系的業務部門的主管落實方案,達成共識,避免上線后才發現溝通存在問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