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出去跟朋友聚餐,吃飯前看了一場電影。
雖說電影票是我買的,但飯錢是她出的,之前她買票的時候也很多,朋友已經工作了,有了自己的積蓄,明明我們倆都是同齡人,是高中認識的同班同學,轉眼間,她已經開始每天為生活奔波了。
而我還是一無所有。
我多數時間都會把朋友遇到的事情,去過的地方,來與我自己做比較,比如他們去了哪些地方,看過了哪里的風景,亦或有了什么樣的感悟,在某個領域有過什么樣的成就,這都是我為之羨慕的地方。
而他們眼里的自己,或許也有著跟我一樣的煩惱吧,無所事事,有了什么建樹和原本的自己沒什么不同,因此無法坦然接受朋友的夸獎。
明明我什么都沒做啊,他說的那些事情我的確做過,但脫離那些事情之后,我也只是普通人當中的一份子罷了。
大部分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這可能就是藏在基因里的自卑在作祟,即便有了多高的成就,只要日子脫離忙碌,就會覺得自己跟普通人沒什么兩樣。
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可能都會無法擺脫這樣的感覺了,對于我來說,我很清楚自己的水平在哪里,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樣的結果,不會強求,我將它稱為我自己的自知之明。
嘴上說著甘于平凡,其實心里根本不想平凡,我也有想與眾不同的時候,我期望有一天我能在哪個領域有所建樹,即便達不到人盡皆知,好歹混個小有名氣讓自己開心一下。
比起少年成名,人們對大器晚成的人會給予更多的寬容,在這樣的人身上,越是將期望值降低,得到的回饋也就越多,可能我對自己,就是這樣的心情吧。
做事三分鐘熱度,好過原地踏步,三分鐘熱度的人雖然會被各種事情所吸引,但他們在對某些事情感興趣的那瞬間,所促成的動力是很多人這輩子都不會擁有的。
他們無所事事,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懶得做出改變,將行就木的生活著。
我不知道這樣下去有什么價值,比起生活中處處都是潛在動力的人來說,這樣的人顯然無法真正融入生活。
我是不會允許自己變成這樣的,即便是三分鐘熱度的我,也明白沒有目的的生活意味著什么。
我自己心里明白哪些事情需要認真思考和堅持,哪些事情可以單純的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了解個皮毛之后再慢慢失去興趣,對我來說無法造成什么實質性的傷害,一輩子又長又短,怎么做能讓自己開心,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對我來說,只要是我想達成的目的,就算困難一些,我也會磕磕絆絆向前進。
不想做一件事時,你會找個借口,想做一件事時,你會找個理由,而我,完成寫作這個目標的理由就是,我期望它能為我所用,為我創造出我所需要的價值,無論是名聲,能力,財富,我都全盤接收,為此我已經做好了努力一輩子的打算了。
我將一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