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尷尬和小米的尷尬
現有手機內存過小,近期在考慮換手機。
看過各大品牌官網,結合性能、已有手機使用經驗、手機行業朋友建議、手機購買預算,以及對雷軍的私人感情,認為小米比較契合我需求。擱兩年前,這種需求狀況下我會毫不猶豫下單小米,現在我卻猶豫了。
作為一個有一定工作年限的白領,部門80%以上的同事使用蘋果,用小米是要承擔相當的心理壓力的,差不多等于承認你是一個窮人。
微博有段子云——剛去超市路過小米專賣店,一男人在店里吵起來:“這么高配的手機,竟然還死機?”男人越說越激動竟哭了起來。店長連忙安慰:“一部手機而已,不至于啊?”男人:“我不是哭這個,我難過的是我已經30歲了,還在用小米,這根本不是我要的人生啊。”整個店都沉默了。
我的尷尬也是小米的尷尬,手機是強品牌消費類產品,消費升級背景下,在追求時髦的年輕消費群體眼中,小米過于深入人心的屌絲機形象,和華為國產驕傲、vivo、OPPO的高顏值相比,多少有些不合時宜。
初識小米
時間倒退到5年前(2011年前后),彼時蘋果在中國一枝獨秀,QQ iPhone4s在線是土豪象征。一次下課路上,小伙伴興奮的展示她的新手機。“這是啥?”我問。“小米手機呀。” “小米手機是啥?”“跟蘋果差不多的手機呀,好難買的,我這是等了1個月才拿到的。”“這么厲害,來,給我看看。”那時候是小米1,黑色,上方有個logo“MI”,屏幕比諾基亞5230略大。看這大屏幕是挺智能的,但黑乎乎的不怎么好看啊。我心想。
“和蘋果差不多、很難搶的新興手機品牌”是我對小米的第一印象。在這之后,我又聽到其他同學跟我討論想買小米手機。“我想買個小米,官網預約購買要等一個多月,在蘇寧買馬上可以買到但是價錢要高400塊錢,我是應該在官網預約等候呢還是多花點錢去蘇寧買呢?”我不記得那個同學最后是選擇在哪里購買小米,只留下這樣一個印象——對于不富裕的學生群體,提前1個月使用小米手機值400塊錢!
那個時候,小米在大學校園受到的追捧僅次于蘋果,買不起蘋果的學生有不少轉向了小米,分掉了一大塊三星的市場。到14年我換手機時,也在朋友的推薦下選擇了小米,手機很好用,沒有讓我失望。
而5年前其他的國產手機是個什么市場狀況呢?手機市場“洋高國低”,很少有人會主動選擇國產品牌。不缺錢的首選蘋果,以及三星的高端系列,有點缺錢群體的需求被三星各個中低價位的型號吃掉。魅族還小眾不成氣候、vivo、OPPO的刻板印象是高中生專用,華為中興性能好但總也擺脫不了國產低端土氣的形象,甚至比不上Lenovo洋氣。那時我看中了一款華為手機也沒有下手,因為不洋氣。
然后,小米橫空殺出,它新潮、好用,難搶,平價,一舉拿下大片市場。
大眾對小米的認知變化
我認為小米可能高估了人性貪婪,低估了人性虛榮。
人人都要面子,即使實為圖便宜,也需要一個理由使圖便宜的選擇合理化,比如發燒。
小米收獲了大量“國產以上、蘋果未滿”的用戶,其中有不少是樂于嘗新的大學生,也有部分是數碼發燒友。彼時,小米雖被調侃為屌絲機,但是是自嘲式、玩笑式的。大眾認可小米給普通消費者帶來的福利——小米使大家能夠用不高的價錢用上高性能的智能手機,是普遍矮子或循規蹈矩老實本分的國產手機中的創新者。
學生用小米,商務人士也有用小米。2014年的時候我還看到一位公司高層用小米4(他必然買得起蘋果),他的回答是“小米用著很順,蘋果用不慣,不喜歡”。
確實如此,蘋果手機外觀精致、系統流暢,拍攝能力優秀,但還是有不少不符合中國人操作習慣的地方。比如,iTunes的使用讓人摸不著頭腦,聯系人和短信竟然不能批量刪除。這些操作上的不適應恰好是國產安卓機的優勢,2014年華為Mate7和P7、榮耀都在發力推廣,小米手機依然好用,但值得宣揚的亮點越來越少,更要命的是小米沒有將中高端市場的選擇苗頭燎原,小米不停推出千元以下智能機,成功收繳了千元機市場,整個品牌形象也被低端化了。
被嘲諷是屌絲不是問題,大眾有自己口頭上和實際上的一套行動,關鍵是自身的產品布局和形象傳遞。請劉詩詩等代言紅米手機并拍出毫無美感的海報就令人費解。第一、低端手機本身價格低就極具吸引和競爭力無需明星代言,第二、劉詩詩的人物形象與要塑造手機形象毫無關聯,第三,既然是拍廣告且優質明星資源在握,為何不把廣告拍的更美一點、讓人更向往心動更有購買欲一點?
在拓展更廣闊市場的路上,小米深入人心的平價、屌絲形象成了它進駐新市場的包袱。原有形象的塑造越成功,對后來發展的阻力越大。成功獲得了大量中低端消費者,同時意味著遠離了中高端消費者。
當品牌定位遇上消費升級
小米的低端定位有問題嗎?毫有問題。按照這個定位,小米做的很成功。小米目前尷尬嗎?可能也不尷尬,我就是主打中低端市場,除此之外的市場不是我的目標蛋糕,我吃不到也不掛念。
如果中國的社會是平穩、靜止的狀態,小米可以安心抓牢它的中低端市場,高枕無憂。但是目前的中國社會處在一個消費升級的時代,5年前購買千元機的大眾剛從山寨、按鍵手機中走過,千元機價位不高,但其逼格和新意可以彌補價位上的低端。今日的社會,物質得到極大的豐富,網絡、電子產品普及率大幅提升,人們對物品(含手機)的擁有由“缺失”到“擁有”、到“高質擁有”、到“自豪擁有”,依馬斯洛需求原理逐級爬升。
小米是由一位優秀(帥氣可愛智慧)企業家創立的優秀企業,如不能抓住消費升級潮流進入“低可守、高可攻”品牌陣營,委實令人遺憾。
品牌與做勢
有人說,做品牌就是做勢。按照奧格威的品牌理論講,每一次廣告都是對品牌的一次投資,消費者購買的是商品的實際利益+心理利益,描繪品牌形象要比強調具體功能還重要。幾十年過去,這一理論仍然適用于作為強品牌消費類產品的手機的市場運作。
而勢是什么,字面意思譯,勢是力量、聲勢、形勢、姿態,勢如破竹是勢、勢不可擋是勢。看看華為鋪天蓋地的傳播,看看vivo鋪天蓋地的傳播,勢是一股有力量的潮流、聲音和風氣,如果消費者感受得到這陣風,這陣風吹到了他的心里(無論是實際利益還是精神利益),那勢就做成了。
著名投資家查理·芒格有句話:“記住,聲譽和正直是你最有價值的財產——而且能夠在瞬間化為烏有”。講的是經營者的自我要求,同樣呼應市場G點的來去變換。
最后,希望小米越來越好,能夠再次讓購買的人興奮地對朋友說:看,我新買的小米,跟蘋果差不多,真的是非常好用呢。
備注:本文僅依據普通消費者的觀感談論,不做實際市場的數據校驗。簡單校驗,下圖為IDC公布的國內手機2013-2016年的出貨量和市場占有率數據,小米2016年市場份額由2015年15.1%的下滑至8.9%。
配圖:2016年10月25日,北京,小米Note2發布會,雷軍與梁朝偉合影,沒找到全身照,誠如花神妙人所言,成功者自帶王者自信和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