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加班到八點出公司看到的烤冷面攤兒可以稱得上驚鴻一瞥,我思考了三秒鐘,果斷奔向了地鐵口。
三秒鐘里,我考慮了攤烤冷面需要的時間,吃烤冷面需要的時間,和與下了地鐵后需要坐的公交車擦肩而過的幾率。
烤冷面攤上的燈光很亮,我卻背對著它越走越遠。接下來的兩天,都沒有看見它。
上次失去一個攤子的時候,是在去年,只吃了一次就沒遇到過的手抓餅。那家手抓餅的醬料調得很好,雖然餅都是現成的,但那煎得沒有完全熟掉的雞蛋和煸得微干、邊緣稍焦的培根,加上濃郁咸香的海鮮汁和甜膩的沙拉醬,真的很配。那是我第一次遇到它,也是最后一次。
烤冷面其實是比手抓餅難遇到的,因為手抓餅常常是有連鎖加盟的攤子的,攤子上豎著的牌子左上角會有品牌的名字,牌子上的畫面也都一樣,遠遠看見一個攤子上面是中黃色的牌子配著紫色的字,基本就是手抓餅無疑了。但烤冷面就不一樣了,大部分的烤冷面都是自己做的牌子,沒有連鎖加盟店的烤冷面,牌子幾乎都是純色的,沒有圖案,上書五個大字“東北烤冷面”,有的會在左上角寫個“張哥”“老李”“于大爺”之類的算是牌子,但大多數打的都是“正宗”兩個字。也有別出心裁的,寫個“黑龍江烤冷面”“沈陽烤冷面”“大連烤冷面”,這種攤子你跟攤主一說話便能從口音辨出真偽。
不是所有的烤冷面都是好吃的,跟醬汁有很大的關系,我對烤冷面的要求可能比較高,有時候興沖沖地買了,一吃,不是那個味道,就一口都不想吃了,還怪人家沒有職業精神。當然,好不好吃,每個人的味覺結構都不同,沒有什么絕對權威,只是我經常對某種食物的味道過于執著。
比如所有的面條,我獨愛朝鮮冷面。其他的面條,我幾乎從看見它的一瞬間,就失去了食欲。而熱愛冷面的我,只喜歡吃一家店的冷面,別說是西安了,就連鳳城也不見得所有的冷面我都喜歡。我試過很多次其他家的冷面,那個湯的奇妙精髓似乎他們都不能深刻體會,所以都不好吃。于是漸漸地我連試都不試了,后來回老家的機會越來越少,即使回去也沒機會去吃那家冷面,我索性兩年都不吃了。
同樣令我執著的是重慶酸辣粉,這種在重慶隨處可見的小吃,在其他城市的小吃店里也經常見到,我被重慶的一家館子迷住后,回到西安到處找好吃的酸辣粉,都沒有當初的那個味道。很多餐館對酸辣粉都有誤解,經常從字面上去揣摩它的味道,放很多醋,放很多辣椒油,放一些沒有韌性的粉絲,就算做好了。確實,吃著很酸,很辣,但重慶酸辣粉根本就不是一種單純的“酸+辣”的食物,它的整個味道是很立體的,應該是辣中有酸,酸中有辣,酸辣中又有著香,吃到嘴里感覺是酸味藏在辣味中,辣味又裹在香味里。而粉絲的質地也是要有講究的,需要彈性很足,不能綿軟,但要容易咬斷,要透明中稍微帶點褐色,跟湯浸在一起要有光澤度,要比普通的素粉細一丟丟,但不能細到快要斷掉。
以前我一直自認為是不挑食的人,因為我蔥花香菜大蒜生姜什么都吃,但寫到這里我審視了一下自己,我可能不僅挑食,還很嚴重。
經常有人會說我瘦是因為我食量太小了,其實可能是我太挑食了,看什么都沒有食欲。我也有不挑食的時候,看什么都想吃,吃什么都吃不飽,體重一度躍到一百三,但是后來我在重慶吃飽喝足了以后,開始“過盡千帆皆不是”了,啥都看不上眼了,很多吃的從端到我面前就被我判了死刑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翻身。
我曾經打算自己研究烤冷面,但是當我把烤冷面買回來后發現我們家的煎鍋太小了,而且放了油以后跟街邊的加熱模式不一樣,變成了炸冷面了。我曾經想買一塊鐵板架在爐子上,后來覺得太夸張了,于是作罷。
我本來想看從烤冷面能延伸出什么其他方面的思維,發現講來講去,真的在講烤冷面,如果硬要算,還有手抓餅,冷面,酸辣粉。真是繞不過“吃”這道坎兒,我以前納悶梁實秋為什么連烙餅都能寫篇文章,現在,突然有點兒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