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代,誰都在學習,也誰都離不開學習。
就像孤獨的人最喜歡假忙碌一樣,天天開口閉口談“斜杠”、談“讀書”、談“學習”的人又有多少是真學習而不是圖個心安之舉。
不知道為何要做,只知道大家都在做,不能落于人后,于是把這本書買了,跟著加入了這個社群,每周定期參加線下。低質量高頻率的努力把自己包裝的無懈可擊,回到家,深夜,久久難以入眠,這樣的日子,好累啊。
聊到教育和學習這個話題,我們繞不開祖師爺——孔老夫子。他的偉大除了其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之外,其他開創性地舉措亦是造福萬世,為不同領域打開了一扇通往康莊之路的大門。
創辦私學,打破官學的束縛,有教無類,讓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是教育觀念上的大進步。同時,面對不同背景的學員,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稟賦、性格給他們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施以不同的教法。使之學習效果個人最大化。這些做法和思想至今為教育界使用,返璞歸真,不得不服孔子。
他能當老師開班授課,自然要有真才實學,否則,在那個民智未開的年代,民眾們發起怒來,想想后果都很嚴重吧。
作為教育和學習的開山祖師爺,我們跟著鮑鵬山教授的《孔子傳》一起來看看,那個年代,孔子是如何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一步步成長為讀書人的榜樣,從而成為先賢大德。
也來看看到底一個優秀的學習者的正確姿勢到底是怎樣。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孔子從十五歲開始,就立志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研究學問,奉獻給追求真理。
這里說的是價值觀的問題。“我為什么而學習?”“我為什么而寫作?”“我為什么而生活?”聽著虛的很,但它們卻能在最難、最堅持不下去的時刻拉你一把。
前段時間聽李笑來的寫作分享。說到一個細節,為什么能堅持寫下去?因為他把寫作和幫助貧困大學生綁在一起,他多寫一個字為資助的大學生多籌齊兩塊錢。瞬間覺得寫作是很有社會意義的事,壓根沒有“堅持”二字,只會越寫越爽,越寫越多。
孔子呢,從小家境不好。魯襄公二十四年,孔子三歲,他老爸(叔梁紇)去世,年僅十八歲的母親撫養孔子長大。家里還有一堆的哥哥姐姐,可想那時的生活之艱難。
那是的他,學的多也學的雜,即照顧理想也著眼現實。苦難讓十五歲的孔子領悟到:“人生有超越于謀生、超越于謀仕之上的價值,那就是真理以及探索真理而存在的學問”從此走上“志于學”的道路。于是,孔子的精神有了支柱。
2)學有所長
知道了自己為何要學,自然也要質問自己,到底去學什么。
孔子家境不好,生活艱難。他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和母親一起活下來。能讓娘倆活著的知識他一定要學,母親縫縫補補,漿洗掃除,他呢零敲碎打,補貼家用的活計一樣不能少。
孔子的理想是“志于學”,難道每天做工拼命討口飯吃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顯然是不現實的,那個時候唯有走上仕途才能找到實現夢想的微光。有個門檻,學習“六藝”并成為聞名遐邇的專家是第一道考驗。傳統儒業,即“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于是乎,孔子又開始瘋狂的逐一擊破,努力學習“六藝”技術。有點像我們在學校的科目,不允許偏科,而且還要求是學霸。要成為絕對的專家才能有名聲,有了名氣政府才會來招募,有機會一展才能。
孔子在二十歲成為“六藝”專家,有一個事件證明。孔子兒子孔鯉出生,魯昭公聽說了,就派人送了一條大鯉魚,表示祝賀。你想啊,國君魯昭公為什么要對一個剛剛二十歲尚未出仕做官的年輕人如此恩寵和重視,給予禮遇和榮譽呢?答案只有一個:孔子此時獲得了人們的尊重。
一無顯赫的家世,二無自身的財富,憑什么獲得尊重?他唯有的就是學問,“六藝”的學問,成了國家需要的人才。
3)敏而好學
孔子曾經這樣說過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意思就是即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落,一定有如同我這樣忠信的人,只是沒有更比我愛好學習的人啊。
他向當時各國最優秀的人請教討學問,不計辛苦,不惜代價,從不吝嗇自己的勤奮。
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孔子嚴肅認真恭敬侍奉的老師名單就有:“于周,則老子;于衛,蘧(qu)伯玉;于齊,晏平仲;于楚,老萊子;于鄭。子產;于魯,孟公綽”。這些人都是孔子前往討教求學過的人,他們也是當時各國最優秀的大學問家。其中,老子對他的教誨印象最深,對初出茅廬的孔子有極大的提醒和指導意義。
為了求知孔子時常做很多常人費解之事,如魯國的附屬小國郯(tan)國國君來訪。宴會上郯子回答了魯昭公和執政大臣叔孫昭子的提問“他們的祖先少昊氏為什么都是以鳥命名?”的問題,孔子沒聽到答案,他就一個人趕緊跑到國賓館,當面討教。那份勁,癡癡的學,拼命的學。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古典在他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里說,興趣有兩個功能。
興趣的第一種功能是推動你探索和發現的的世界,為未來做好能力儲備。例如你看到過的愛情片是為婚育做準備啊~~~~
興趣的第二個功能,學習的動力來源,抵消能力培養中的重復與倦怠感。每個行業的高手都知道各種讓無聊的工作變得有趣的策略。如郵差吹著口哨送信,程序員們大講葷段子。
孔子就是一個把學習當興趣,把追求真理當樂趣的人。
你在一部《論語》里找不到一個苦字。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能夠好好學習,又有時間、心情時時溫習與復習,把知識學會了有不停的琢磨和探討,甚至有新發現,怎么能不愉快?朋友來了,高談闊論,插科打諢,真是無比的快樂。
我們知道孔子學生三千,每天來到孔子身邊求學和問學的人絡繹不絕,他們就是“朋”。一輩子不曾停歇,一起探索新知,討論道理,杏壇上的孔子從內心深處是充實的,他用這種方式得到了自己的快樂,同時又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賢人志士,保家衛國,安邦社稷。
雖然孔子滿口:“知乎者也”。但除了讀書孔子的志趣還是蠻豐富的。除了說到的六藝,里面就包羅了唱歌、射箭、算數、騎馬等。而且孔子很喜歡“樂山樂水”,到處玩,各種風景名勝,神山大川也是孔子的最愛,給他在學習之余帶來了無盡的快樂。
5)智者不惑
一個人有了成就,有了知識最怕的就是墮入到驕傲自滿,好大喜功的無底深淵。能夠一直保持初心,很難。
在《列子?湯問》中一個故事,兩小兒辯日,兩個孩子辯日之遠近,一個說太陽早晨離我們近,一個說太陽中午離我們近,還都有相關的經驗去佐證。碰到了孔子就他來裁決,結果孔子實誠的回答說“我不知道”。兩個小孩就嘲笑孔子:“孰為汝多知乎?”誰說你知識多啊?
偉人也有知識邊界啊,關鍵在于他趕認。“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反觀現在,不懂裝懂的大把人在,感覺被誰說了不懂,不曉臉上就掛不住。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活的確實累。
孔子作為那個時候的讀書人,活生生的用自己的案例告訴后人,學習應該有的樣子。
要照抄模仿嗎?當然不。拿來反思比對還是很有價值的。
孔子的學習之路大概如此:由價值觀掌舵著學習大船的航行方向,一把興趣做槳,駛向隱士高人之處,問學,求知,加以消化變成可用之學。航行路上狂風暴雨,海盜橫行,憑著自身意志加上刻苦頑抗,還好,一路上終于有驚無險。這樣的人,怎能不到達真理的彼岸。
今天的孔子,與其誤會,不如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