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那時候我剛入職某外企公司,知道今后會和一位泰國籍同事長期聯系。我看到他的名字Sutee,雙寫e,
“一定是個很有意思的女孩子吧”我想。
于是在第一次電話會議的時候,滿懷憧憬著想象“她”富有東南亞純樸的海和簡單空氣韻味的聲音。見面后發現居然是個男孩子,不過還是聞到了東南亞純樸的海和簡單空氣的味道。我發現他和曾經ESEC的菲律賓朋友很像,因為他們都有幾乎相同的口音,于是他們一定會有至少是相似的皮膚,或者同樣瘦小的個頭。直到Jacky告訴我他是個大胖子,于是一幅美國標準胖黑人的樣子出現在我腦海。
我從泰國下了飛機跟他通電話時,他在我心中仍然是個大黑胖子抄著細得發尖的東南亞嗓門的形象。后來在酒店看見一個人在Gary旁邊,胖子,白臉,黃皮膚,我差點沖上去用中文問好。
Gary說這就是他。
另外一位做后勤的泰國同事,看到名字就覺得是個帶書生氣的男生,沒想到搖身一變成了人氣美女;
還有新加坡未成年女孩聲音的采購,原來已經是很多年的母親。
別人真實的樣子總和自己的期望有些不同。
曾經某些時候,確切的說很多年,甚至到現在,都會覺得自己的某些觀點極端正確,都會覺得這個世界應該更美好,只是誰誰誰沒做對,只是……。
最近幾年,不知道為什么周圍出現了越來越多和自己同樣的人。是不是人們了解知識到一定的程度都會這樣,于是同流合污者多了?或者是自己越來越敏感這一點?對于這些自己的影子,我卻是不太喜歡,特別是那種父母對子女般恨鐵不成鋼的姿態。
至于為什么不喜歡,我沒有確切的想過。大概是太多抱怨,而且經常抱怨與自己暫時根本無從下手為之努力的領域,這些抱怨往往不產生任何行動……也許還有抱怨中的嚴格失去了包容,讓人覺得疏遠。
然而世界確實永遠不會是它應該的樣子。上帝造就了"應該"這個詞,就一定會有不應該的存在。于是世界一定在某個時候或多或少會偏離“應該”。如果上述不成立,那么應該就沒有意義,或者他本來的樣子就是應該。
綜上所澍
世界不是“應該”的樣子,不知道會不會有更多驚喜,至少,我和曾經的泰國同事已經是很好的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