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發展,三力共驅,綜合融通——常州某小學暑假作業重建研究報告》讀后感1稿:基于“滾雪球效應”的思考2018-07-08
河南省鞏義市子美外國語小學? 張艷瓊
在常州舉行的第五次共生體的活動中,李家成老師小結時說過這樣一段話:“第一個內容是理念。像廈門魏老師所說,流行,我們用積極的角度來說流行,我們一個會議能不能讓一個話語流行,能不能讓一套語言流行,能不能讓一套觀念流行,這考驗的是這個會議的質量。”而在中國班主任研修學院第一期和第二期的研修班中正在流行兩個詞語:“領導力”和“綜合融通”。李老師在第五次共生體活動之后,提出我們共讀的內容,不就是讓這兩個詞語繼續流行?不就是學習的繼續和拓展嗎?在這炎熱的夏季,我卻莫名的想起了冬季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每人抓起一大把雪,手心里攥緊了,然后在雪地里滾動,就越來越大了,扔出去才有力量。我就這么想著,于是用手機搜索了一下,還真的有“滾雪球效應”這個概念。所謂的滾雪球效應:一旦獲得了起始的優勢,雪球就會越滾越大,優勢會越來越明顯。而此刻我們的共讀方式、研修方式和李家成老師開啟的中國班主任研修學院招募第一期、第二期學員的形式不就是在形成“滾雪球效應”嗎?
一、研修方式的思考
葉瀾教授提出“滾動推進、分層提升”在此顯現的淋漓盡致。中國班主任研修學院的開啟是李家成老師為核心的發起的項目共讀,李老師不就是那第一個滾動雪球之人嗎?兒時,我們哪一個人不喜歡打雪仗,正式由于這種研修方式,李老師第一期在全國招募20名學員,一起“打雪仗”。第二期又在全國各地招募20名學員,繼續“打雪仗”。而且你會發現打雪仗之人在人數、地域上不斷增加和擴大,這場文字里“打雪仗”越來越有趣,吸引了更多圍觀并跟進的“玩雪”之人。我想玩的最開心的就是發起人和第一個滾動雪球之人,也就是李家成老師了,但是成長和成就卻是陪著李老師“打雪仗”的我們了。
中國班主任研修學院第一期1.0班結束了,我以為這樣就要結束了,出乎意料的還要升級,也就是繼續進入中國班主任研修學院第一期2.0班,研讀的內容和研修的目標也都有所調整,比第一期要更加專業、嚴格。從李老師發布的信息中,我們在文字和研讀中認識了程露老師、藍美琴老師、陳才英老師、劉茜老師……就在這樣的陌不相識、素未謀面中影響了一大群人了,而且是不可估量的數量。從陳才英老師的文章里了解到,她借助“陳才英名班主任工作室”平臺,又帶動18位老師再次發起《中國班主任研究》的共讀,這18位老師是不是要再次帶動自己學校、周邊老師的共讀,哪怕不讀,也會帶給周圍人的一些思考,對中國班主任這個特定人群的思考。這樣的群體發展之勢勢不可擋,雪球是不是越來越大了呢!
以中國班主任研修學院第二期1.0班為例,我們20位伙伴來自常州、海寧、河南、嘉興、曲阜、廈門、上海、深圳、桐廬、武義、宜昌、余杭、長沙、重慶……遍布了中國的大江南北,20位伙伴在不同的省市,不同的學校。那么我們的每一份共讀就匯聚了20位伙伴的思考及地域的特征,也一定帶著著自己的研究狀態來共讀。同時我們的思考和第一時間的轉發、傳播同樣也會帶給我們自己學校伙伴,我們當地同行一些啟發和思考。
以我們研修院學院小伙伴常州林群群老師為例,她就用真實的案例給我們分析了本次共讀的作者之一——顧慧芬校長在實踐研究中的推進及變革之路,讓我們更加清晰和理解我們本次的共讀內容及背后發展和研究的歷程。以下是我對林老師分享的相關內容梳理出的時間節點及推進的過程系列變革的內容:
2014年8月,顧惠芬校長下學期要開始“幸福作業”的研究,大意就是要讓學生和老師都更加幸福。(開啟“幸福作業”的研究)
2014年9月,林老師所帶的“幸福8班”開始進行語文作業的變革,孩子們根據語文學科關鍵能力的要求和自身需求,設計了一周語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孩子們給作業取了好聽的名字,家長還自愿選擇了參與的作業項目和方式。在第一學期的期末質量檢測中,8班的語文成績遙遙領先于其他班。(一個班級的改革)
2015年第二學期開始,8班開始嘗試將數學、英語等學科也納入“幸福作業”的變革中,嘗試以班報為平臺,將作業與班級組織和崗位的建設融通起來,班報成了孩子們作業展示和評價的一個重要平臺。(語文學科帶動數學、英語學科)
2015年第二學期其他班借鑒了8班的作業模型,也開始進行局部或整體的語文作業的改革。有的班級選擇了其中的幾種類型,有的班從一周的整體維度進行了語文作業的設計。(一個班級帶動同年級的其他班級)
2015年暑假作業變革從8班一個班開始,這個班的孩子為自己設計暑假作業,他們自由組隊,走進社區開展項目研究,并且把學科知識在活動中加以綜合運用,活動成果以作業報、研究報告和小隊現場匯報等形式進行展示。(幸福作業的變革帶動暑假作業的變革)
2016年寒假,已經是六年級的8班,品嘗到“幸福作業”幸福滋味的8班,各個小隊想讓全校的學生都分享這種有趣又有成長感的作業,分別為一至五年級的孩子設計了寒假作業,他們對各年級的學生和家長進行抽樣采訪調查,他們采訪調研年級組長、各學科教研組長、班主任,盡量從各個層面征集意見。(一個班級到全校的推進)
2016年寒假過后的期初展評,先班級個人展評,再整合個人資源自愿組隊進行小隊展評(邀請家長,學生和任課教師擔任評委),選出一個最好的小隊參加年級展評(邀請家長、學生和學科教研組長擔任評委),整個年級選出的最優秀的小隊代表年級組參加開學典禮展示。這種全校的展評形式是在顧校長“幸福8班”一個班級的展評方式基礎之上衍生出來的。如果沒有8班孩子之前的實踐經驗,就不會有后面整個年級甚至整個學校層面的日常作業和寒暑假作業的變革。 (從作業的變革到評價體制的轉變)?
2016年的暑假之后的期初展評我們全校也是采用這種形式。(暑假之后的展評采用寒假之后的期初展評方式)
2017年寒假開始,在顧校長的策劃和帶動下,我們班級、年級和全校層面的展評形式進行了一些改革,我們鼓勵每個孩子從假期生活中尋找亮點,提煉自己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老師進行線上指導,即根據每個孩子在班級群里上傳的美篇初頁等假期成果匯報來幫助他提煉一些產品,然后形成班級的產品。(班級、年級和全校層面的展評形式都在發生改變)? ? ? ? ?
顧校長的實際行動帶動和推動班級、到年級到全校的實施,也給我們在“你好,暑假”專題研究中給我們指明一個方向和方法。就他們學校而言,實施的策略和對我們的影響來說,無疑都是在實施著“滾雪球效應”。這個雪球越滾越大,我也越來越深刻的理解李家成老師的良苦用心,和葉瀾教授提出的“滾動推進,分層提升”道理,這樣“打雪仗”就變得有趣了。
二、項目推進的思考
關于“你好,暑假”項目,作為初期進入這個項目研究的一員,把自己的初期的思考和做法及面臨的困惑梳理出來,我想也會對后來跟進這個項目研究的老師和團隊都會有一些借鑒的意義。最最初李家成老師把我拉進微信群時,其實我對這個項目研究僅有的認知就是朋友圈轉發的內容和微信群里的內容。相關的文獻和研究成果也讀的少之又少。一切都處于模仿和臨摹階段,甚至相關的調查問卷都是模仿中進行,缺乏了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方向。但是“2018,你好寒假”中的一個項目組的做法讓我再次品味到“學生主導、三力共驅”的意義,及公益愛心行動不斷滾動推進的道理2018年1月31日,期末考試的前一天,魏萊對我說:“張老師,明天考試完,后天(2月2日)我要到福利院去看望那里的小朋友。”我在魏萊的朋友圈中關注過孩子到福利院的情景,鞏義市福利院在2017年11月建成之日,開業之際,她就買了很多禮物到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小朋友。我趕快告訴魏萊:“等著我,1號、2號我要監考,3號改卷,4號我有時間,我和你一起參加。”圍在一旁的孩子都說:“我要參加,我也要參加。”就這樣,魏萊作為發起人在班級里號召,很快就召集了8個孩子,并在考試之后建立了微信群。所有的車輛、參與人員、活動時間……都有魏萊和小伙伴商量而定,于是我們就在2018年2月4日(立春日)開啟了“愛在春天里”的活動。那天是立春,萬物生長的日子。魏萊是項目活動的發起者,從策劃,時間,人員,車輛……都有孩子們討論完成。之所以命名為“愛在春天里”,孩子說是因為在2018年立春這一天開啟的活動,所以有了這么好聽的主題名稱。
2月4日下午2:30準時學校大門口集中。魏萊的爸爸,張藝涵爸爸,馬馨茗爸爸,三位鼎力支持的爸爸。魏萊,賀湘恒,馬馨茗,張藝涵,張靖晗,李睿怡,李睿怡的阿姨及弟弟一起去福利院看望那些福利院的孩子。我們一起去參加了這個活動。我給孩子們讀了繪本《葡萄》,希望把愛傳遞,讓孩子感受到愛就是令人費解的恒久忍耐。
接接著我們拿出“百變小棒魔法教室”的工具箱,我們快速分好四個組,五六班的孩子和福利院的孩子結成新的聯盟,分成四組。我們確定了主題“你好,2018”,有家長,孩子們共同合作完成。這個過程中,我有了一個發現:福利院的孩子由原來的不參與、不說話、封閉和自卑,慢慢的轉變到感興趣和動起手來。盡管在此過程中,這些孩子一開始不和我交流、溝通,但是慢慢的當我走過去,就會說出來自己的創意和想法。原來我一直實踐和研究的“百變小棒魔法教室”遷移到這里也會產生魔力,讓創意和想象在這些自閉、內向、自卑的孩子內心也會滋生滋長,豐富起來。慢慢的,在我們五六班孩子的帶動下,他們開始分享自己的想法。回來的路上,我和孩子們再次聊起來,覺得這樣的實踐活動很有意義,魏萊可以建立這樣的一個公益社團,我們要定期堅持開展這樣的公益活動。同時這是第一次嘗試,以后的活動,都有孩子或一個家庭發起項目活動,有班群里孩子們自主報名,策劃,實施,總結。
白家琦媽媽的反饋:今天下午陪女兒參加了第一次寒假實踐活動,走進了福利院,孩子們的新家很漂亮,真為她們感到高興!女兒的班主任張老師為孩子們帶去了繪本故事,組織孩子們進行了主題為“你好,2018”的拼擺活動,孩子們創意無限,也充分體驗到了合作的快樂!把愛分享給每一個人,你會得到更多的愛!
我們在第一次嘗試中,發現家長朋友及福利院魏院長的格外的支持。張藝涵爸爸說“張老師,我們非常支持您帶領孩子開展這樣的活動。”魏萊爸爸作為執行局副局長百忙之中愣是給我們當司機,把我們送到福利院之后匆忙趕回去工作。并且表示非常支持孩子的行為,并會一直支持孩子做公益活動。福利院的魏院長對我們表示萬分的感謝,并誠懇的邀請我們能夠每月一次和福利院的孩子聯盟,因為福利院處于剛剛成立的階段,太缺乏專業老師的指導。
在活動結束后,我們針對第一次去福利院的情況,我們在大年初二(2月17日)再次發起“愛春天里”主題活動,這次我們要為福利院的孩子籌建一個“魔法教室”。
活動主題:為福利院的孩子籌建“魔法教室”。
活動時間:2018年2月21日
活動地點:鞏義市子美外國語小學三樓小會議室參與人員:老師代表:張艷瓊老師、華東師大張永博士(微信群遠程指導)
家長代表:李睿怡媽媽、曹競元爸爸、魏萊媽媽、白家琦媽媽、王昊哲王昊迪媽媽。學生代表:魏萊、賀湘恒、趙奕翔、李睿怡、王昊哲、王昊迪、白家琦、曹競元。
因為春節還在旅途或其他原因但是依然大力支持和關注的家庭代表:楊喆鑠媽媽及家人,張藝涵家庭代表。
發起活動的起因:2月4日去了福利院之后,發現那里的孩子目前存在的問題:物質不缺,最缺的是愛和陪伴。所以我就想到我正在研究的專題“百變小棒魔法教室”,這個“魔法教室”的建立會給孩子們一個更為自由和陪伴的空間,更有力的促使孩子之間的交流、溝通、創新、想像,也想讓福利院的孩子和我們一樣生活在友愛和陽光下。
在大年初六,共11個家庭的家長和孩子都匯聚在一起,召開了會議,商討了活動的計劃、實施、及后續的安排。我們現場募捐了1100元,在新春伊始為福利院的孩子籌建了一個“魔法教室”。
寒假結束后,開學第一周周五晚上在學校多功能廳,我們召開了“2018你好寒假與學期初成果分享交流會”。完全是由孩子們自己策劃、組織、實施到活動的完美展現,讓到場的家長大為震撼,也首次把“2018,你好寒假”這一主題呈現在老師和家長的面前。而這次活動參與的群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爸爸媽媽、弟弟妹妹、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學校領導班子。而“愛在春天里”這一主題的分享再次引起更多家長、家庭、孩子的關注。我們的活動簡直刷爆了朋友圈,有更多的家長在活動結束后咨詢并埋怨我:“張老師,開展這樣的活動,為什么不通知我們?”“張老師,這樣的活動必須帶上我們和孩子。”“張老師,這樣的公益活動,必須有我們家庭的一份兒。”……
我們再次去福利院的時候,我的朋友三初的逯校長和他們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同時帶去他們學校募捐的200多冊圖書。我在理發店第一次認識的理發師寧寧在聽到我和家長和學生的聊天時,一定要參與我們的活動。在后來的日子,微信告訴我:“張老師,我聯系了我理發界的朋友,并和福利院的魏院長取得聯系,一旦需要我和我的朋友隨叫隨到。”
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小的主題活動,就是在一個孩子的發起中,在不斷的放大,介入的人群也在不斷地增加,隊伍在逐漸的壯大,愛的雪球就這樣在這學生、家長、老師三方驅動之下,充滿著暖暖的愛意在春天里滋生滋長,不斷地生根、發芽……
但是我們的初次嘗試也有很多的困惑和困難,比如前期的調查、后期的評價都幾乎形同虛設,那么在這樣的專題之下的學習,正好填補這方面的空缺,給與我理論的指導和專業的引領,這也是學習力、研究力走向專業化的必經之路。
三、研究報告的思考讀讀了這篇論文《學生主導,三力共驅,綜合融通——常州市某小學暑假作業重建研究報告》,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什么是研究報告?研究報告的格式是什么樣子?如何撰寫研究報告?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多的老師真實的狀況就是傾向于學科教學的居多,投入學生研究的居少。即使參與到課題之中,更多的為了職評使用,缺乏研究的實效性和發展性。更多的老師就是臨時抱佛腳,完成開題報告,完成結題報告,很少做到研究的常態化、專業化。
1.什么是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是從事一種重要活動或決策之前,對相關各種因素進行具體調查、研究、分析,評估項目可行性、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對策等,為決策者和主管機關審批的上報文。
類型和結構:類型:1.實證性研究報告 2.文獻性研究報告 3.理論性研究報告
結構:題目、署名、內容提要和關鍵詞、前言、正文、結論、注釋和參考文獻、附錄
1.實證性研究報告:如教育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報告等。主要是用事實說明問題,材料力求具體典型,翔實可靠、格式規范。這類報告要求通過有關資料、數據及典型事例的介紹和分析,總結經驗,找出規律,指出問題,提出建議。這種研究報告既注重理論,又重視實踐,往往跟接觸性的研究方法有關。
2.文獻性研究報告:主要以文獻情報資料作為研究材料,以非接觸性研究方法為主,以文獻的考證、分析、比較、綜合為主要內容,著重研究教育領域某一方面的信息、進展、動態,以述評、綜述類文章為主要表達形式。一般在教育史學、文獻評論研究中用得較多。
3.理論性研究報告:狹義上的論文。以闡述對某一事物、某一問題的理論認識為主要內容,重在研究對象本質及規律性認識的研究。獨特的看法、創新的見解、深刻的哲理、嚴密的邏輯和個性化的語言風格是其內在特點。理論性研究報告沒有實證研究過程,因此對研究者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思維水平有較高的要求,同時還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素養。
(二)剖析研究報告
1.標題的思考:《學生主導、三力共驅、綜合融通——常州市某小學暑假作業重建研究報告》,標題一下就讓我們看明白了誰(學生、家長、老師),地域(常州某小學),研究主題(暑假作業重建),語言高度的提煉、概括研究的主題。
2.作者的思考:顧惠芬,常州市新北區龍虎塘實驗小學副校長,語文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李家成,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燕,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碩士研究生。顧校長作為實踐一線的領軍人物,李家成老師作為項目的發起人和李燕老師都為項目研究為顧校長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指導建議。雙方互生互長,把實踐和理論做到有效結合。
3.摘要的思考:(1)摘要是課題研究的內容提要和研究成果的簡短總結,能直接說明研究的問題、方法、過程和主要結論。(2)使讀者看了摘要后能了解結題報告的概況,以決定是否值得閱讀全文。摘要撰寫要短小精悍、準確完整、嚴謹流暢,一般不要越過300字。我發現和我標注的幾乎不謀而合,另外關鍵詞、參考文獻的寫法要規范。
4.正文的思考:本篇研究報告的內容共分為五個內容:研究問題、研究基礎、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研究結果、討論。
(1)研究問題
問題1:在暑假作業中,能否建立起“教師—學生—家長”高質量合作關系?
問題2:能否促進暑假作業與學生生命成長的有效溝通?
(2)研究基礎從兩個方面來進行研究:關于作業的研究,關于暑假作業、暑期學習與生活的研究。
(3)研究過程和方法這里讓我感興趣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是139頁下方的注解。讓我明白了“幸福作業”中“幸福”是本班學生對班級生活的主題追求,其中,作業是學生最希望改變的領域,他們希望能“幸福作業”,即“輕松有趣、一舉多得、親子共贏”。另一個是每周每天的“幸福作業”的項目為:周一“美文神探”,周二能級pk,周三“龍娃說事”,周四“辭海學霸”,周五“記憶擂臺”,周六“玩轉世界”,周六“作家style”。我好奇的是這樣的幸福作業的布置是實驗老師顧校長的個體行為呢?還是綜合各個學科、和數學老師、英語老師一起研討共同布置的作業呢?這個問題我們也在嘗試,到底如何創設屬于我們的獨有的“幸福作業”呢?值得思考和進一步的實踐研究。
用大量的篇幅詳細的記錄了2015年6月到9月對暑假作業進行變革,即“幸福作業”(暑假版)的變革,這項變革經歷了六個階段。
從嘉興汪加榮老師的感悟截取:
第一階段:前測—暑假作業的理解與變革需求(6月30—7月2日);
第二階段:第一次動員與策劃—“走進社區,幸福牽手”小隊活動(7月3日—7月8日);
第三階段:第二次動員與策劃—與“小隊”同行,“秀幸福達人” (7月9—7月10日);
第四階段:實踐與指導—多元創造、互動與合作(7月11日—8月30日);第五階段:展示與評價—個人、團隊風采show(9月6日—9月10日);
第六階段:數據搜集—價值評估與改進(9月11日—9月21日)
這六個階段又和林燕群老師的感悟正好是一個互補,讓我在梳理過程中清晰的明白每個時間節點顧校長在自己班級、有語文學科帶動其他學科(數學學科、英語學科)、帶動同年級的跟進、全校層面的推開和實施。
(4)研究結果:(一)多方對暑假作業滿意度的提高和追求幸福的自信;(二)走向生活世界的教育合作關系的建立。(三)對生活世界變革的主動關懷和介入。在這一部分,用了大量的圖表呈現了專業的調查問卷,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研究和學習這些調查表,也讓我明白了調查表原來可以這樣從不同的角度和維度來搜集和整理數據。
表3學生對“幸福作業”(暑假版)效果的整體評價(%),此表從三個選項來調查:我對“幸福作業”(暑假版)非常滿意(N=48)、我的家長對“幸福作業”(暑假版)非常不滿意(N=48)、老師很不滿意我們的“幸福作業”(暑假版)完成情況(N=48)
表4家長對“幸福作業”(暑假版)效果的整體評價(%)此表三個選項來調查。我對“幸福作業”(暑假版)非常滿意(N=46)、我的孩子經常抱怨“幸福作業”(暑假版)讓他/她不幸福(N=46)、老師很不滿意孩子的“幸福作業”(暑假版)完成情況(N=46)
表5學生認為“幸福作業”(暑假版)對班級文化產生的效果(%)此表從四個選項來調查。我們同學的“幸福作業”(暑假版)、在開學后變成班級環境布置的內容(N=48)、開學以后,我展示了自己的“幸福作業”(暑假版)(N=48)、開學以后,我的“幸福作業”(暑假版)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內容(N=48)因為有了“幸福作業”(暑假版們全班同學都很自豪(N=48)
表6家長認為“幸福作業”(暑假版 )對班級文化產生的影響(%)此表從四個選項來調查。從孩子們的“幸福作業”(暑假版),在開學后變成班級環境布置的內容(N=46)
開學以后,孩子展示了自己的“幸福作業”(暑假版)(N=46)
開學以后,孩子的“幸福作業”(暑假版)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內容(N=46)
因為有了“幸福作業”(暑假版),我的孩子很自豪(N=46)
表7“幸福作業”(暑假版)中學生的參與狀態(%)從五個選項來調查。非常贊成、比較贊成、不確定、比較不贊成、非常不贊成。
從這幾個調查表的設計就讓我感覺到自己的差距,從來沒有這樣認真地思考過調查問卷該如何設計?從不同的維度、不同的人群該如何設計?真的是一門學問,讓我一次又一次感受到專業的力量、研究的力量。
(5)討論:首先:深入挖掘暑假作業的教育價值;其次,暑假作業需要兼顧差異性和均衡性;最后,暑假作業變革需要教師團隊的通力合作。
我敏感于最后一個問題,在常州束彥老師的發言一度引起共鳴,眾多老師的反饋讓我的思考:在實踐的過程中,暑(寒)假作業往往是各個學科老師各自布置各學科的作業,日常的作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除了學科老師的作業,學校層面還要布置很多作業,這個問題和現狀都需要我們站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改善、變革、真正的站在學生生命成長的立場上考慮。還需要班主任老師和科任老師的綜合融通,共同商討,才會有所改變,只憑一己之力,實在是步履維艱。同時還需要學校層面評價機制的改變,給與班主任老師最強有力的保障。我認為只有敢想,才會敢干,才會無所畏懼,只有內心充滿著滿滿的“我愿意”,可能才會走得更遠。而此次共讀,每個人都對研究報告有著不同的理解,都在從不同的角度有個自己的認知,但是交織在一起,又是20位老師、20種思想在碰撞。我們每個人既是打雪仗之人,又是那個第一個發起打雪仗之人,齊心協力、同生共長,雪球才會更加壯大,更加有力量,雪仗才會玩的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