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財經類新媒體最近出了一篇商業稿:《車做出來了,卻選擇放棄丨共享單車暴風眼,鳳凰最艱難的決定》,戳中了我的興奮點。
大家都在關注風口浪尖里的獨角獸,但處在風口中的上下游產業姿態如何,尤其是傳統行業,能否趁風扶搖而上,亦或是被卷入旋渦,也是很有趣的故事。
對于共享單車,目前為止我看到的新聞都是圍繞這個風口本身的個中故事,或者同處在“共享”概念的橫向產業,比如共享充電器等。這是我第一個看到寫共享單車上游制造鏈條故事的媒體。
上海鳳凰自行車,這家擁有120年歷史的老牌自行車制造企業,如何在這場資本與技術的廝殺中,徘徊行走,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個商業故事似乎并不那么主流,尤其是當所有的注意力都隨著資本、技術和噱頭涌向風口的前端。
記得汶川地震事件的新聞報道中,當所有的報道都指向災難事故現場,各種殘酷的現實中感人的種種故事,只有忘了哪家的媒體報道了一家并沒有直接受到地震影響的四川小企業,由于這場災難導致企業供應端停滯,損失慘重。該新聞獲得了報道該事件的桂冠。
沒有獲得龐大的注意力并不代表不重要。
敘事結構是傳統的,從故事剛剛開始發生的動作開始。信息來源是對上海鳳凰自行車有限公司的總裁王朝陽的采訪。
第一章節,艱難的選擇。對于是否要進場這場共享單車的盛宴,王朝陽是如何考量的。即作為傳統自行車制造企業,上海鳳凰是不是要自己做共享單車,風險和收益如何。
中間也有場景描述:“ 52歲的王朝陽說這句話時,坐在總裁辦公室的深色大沙發上,對面是紅木大辦公桌,這是傳統企業老總的典型辦公場景。他聲音洪亮,健談,神態顯得放松。”看來是在王朝陽辦公室里進行采訪的。
但是為什么要這么寫?為什么要強調“傳統企業老總的典型辦公場”?我其實是不明白的,為了就鳳凰選擇保守的當共享單車的供應商,而不是直接參戰這一點做鋪墊?有了問題:場景描述中什么是應該關注的?
第二章節:ofo與摩拜之間的抉擇。鳳凰為何選擇了和ofo合作,中間的考量是什么?這一章對于我的價值點在于通過一個上游制造鏈條的企業提供的信息,從另一個角度,看到共享單車兩大巨頭ofo和摩拜之間產品的差異性,這個是很細節的信息。信息來源是對鳳凰的市場部王會和張朝陽的采訪。
里面有個細節描述讓我有點困惑:“市場部王會記得那次會議,他們圍坐在長寧路518號鳳凰新辦公樓3層小陽臺上,當時下了雨,大片露天區域濕漉漉的,但沒人顧得上那些了。”這樣的信息是怎么挖掘的?問家人當時開會的場景如何?總感覺有點奇怪。
第三章節:風暴眼中的權衡。鳳凰未來戰略如何?上升到汽車制造商整個行業,這個行業在風口中的機遇和風險。也采訪了另一家自信車制造商——深圳市喜德盛自行車有限公司董事長譚偉龍。
最后用主要受訪者張朝陽的一個strong quote結尾:“我們身在風暴眼中,要立得住,還要往前走。”也很符合老師給我們講的新聞的一個結構:diamond structure。
其實分析完后,發現也是很常規的行文邏輯。即最初面臨風口的戰略抉擇、選擇以供應商的身份進入風口和如何選擇與兩巨頭合作、未來戰略,上升到整個行業的命運。而最后的quote也有點企業家精神的彰顯,有一點人文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