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兒童敏感期
作者:孫瑞雪
喜歡程度:????
經典語錄:
1、我們還不知道兒童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正如蒙特梭利所說,兒童的心靈是一個神秘的深淵,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它。當我們不了解的時候,讓我們懷著敬畏之心,給他們愛和自由。
2、孩子就得自己交往,自己積累,自己整合,這樣他們才能真真切切的建構屬于自己的人際關系。
3、懂得孩子心理當然好,但一些家長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沒有讀過很多書,他們還是能把孩子培育成優秀的人才。這個秘密就是愛,一種寬厚、淳樸的愛。愛孩子就會讓孩子快樂,孩子快樂就會正常成長。
4、成人的東西無所謂對錯,但只要他一教育兒童,那肯定是錯的。因為他忘記了,兒童擁有一套獨特的跟這世界聯系的系統。教孩子就會讓他失去自我。失去自我的人肯定成為別人,他會很痛苦。成人要用愛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代替他成長。
5、敏感的孩需要更細心的理解和呵護、更多的愛與自由。如果媽媽都不能成為她最后的安全港灣,那她脆弱如絲的心靈還能從哪兒得到撫慰?對一個孩子而言,當四面八方都無出路,她又怎能不把自己封閉起來?
6、我常常發現,成人們表達愛的方式有時候非常奇特,有的是挖苦對方,有的是折磨對方,正面表達似乎反而成了一件難事。常常有家長對我說:“我沒法對孩子說我愛你。說不出口,總覺得有點肉麻。心里知道就行了。”他們不愿用語言表達愛,奇怪的是,卻能毫不猶豫地把抱怨、責備、憎惡的話掛在嘴邊。 成人的改變往往是從語言的改變開始起步的。
7、擁有一樣物質,才能得到這一物質背后的精神。如果擁有這一東西過于艱難,物質背后的精神就在這艱難的過程中被遺忘了。艱難的獲得過程改變了兒童原有的目標,占有欲取代了精神的需求。
8、不同的孩子對生日的感覺不一樣,對其他事物也是這樣。成人也是如此,面對一個風景、一部電影、一篇小說、一次經歷,人和人感覺都不一樣。我們不僅珍惜每一次快樂的感黨,還常常創造美好的感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創造感覺就是創造生活。
9、學習的方式、知識的難度、都必須和孩子生命的成長階段、認知狀態以及每個孩子的興趣相吻合。我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讓孩子學習他年齡不能承受的東西;用成人的學習方法和強制手段給孩子灌輸知識。成人難以想象一個自由中的兒童到底是怎么樣的,因為成人得到的自由很少。
10、自由對孩子顯得尤為重要,如果這時成人來教孩子,孩子的敏感期會大打折扣的流失掉;如果沒有成人專心的傾聽,孩子敏感期的激情和興趣也不會這么持久和深入。
不得不感嘆一下,這篇讀后感終于誕生了。(吐槽一下,真的是拖延癥晚期患者)
這本書在我上大學期間已經被專業課老師安利了無數遍,奈何,大學的我,真的是放蕩不羈愛自由啊,就是不看它,如果有時光機,我一定回到大學,按著我的腦袋,你給我看!!!還好,我最終沒有錯過這本書,嗯,沒錯,我終于吃下了專業課老師的安利,雖然已經過去三年了......(我對不起我的老師啊)
其實呢,這本書是我工作之后才開始讀的,利用中午看孩子睡覺的時間...(哈哈哈,沒想到看孩子還看出努力提升自我的水平,沒想到啊,有這奮斗勁,當年我高考不得考個211,985,扯遠了扯遠了...)這本書我最滿意的也是這一點,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閱讀,因為上下沒有多大關系,要說有關系,那就是他是按年齡來進行敘事書寫的。不過,主人公不是一個,是由很多可愛的寶貝組成的,所以,當你看到這一段時,可能下一段的主人公就換人了,這樣,你看起書來就不會有太大的癮,不會說被一個主人公抓著欲罷不能,所以,我可以隨時放下書,不影響繼續我的其他工作。(再差個話題:信女愿一生葷素搭配,營養均衡,換孩子們甜蜜午睡,不在床上蹦迪,不與旁邊小朋友互撓腳心,不和好朋友之間大聲的說悄悄話,不在被窩里脫褲子放屁讓旁邊的小朋友聞...)
看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孫瑞雪老師絕了,把孩子分析的這么透徹,基本上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在這里都能找到對應的原型,真可謂育兒百科全書啊。讓我忍不住開始期待孫老師的另外兩本著作,沒錯,就是《愛和自由》和《完整的成長》,不知道這兩本書又會給我帶來怎樣的感觸呢?我已經開始期待了。(事實上,到現在還沒開封...嗯,我只是還沒準備好接受知識的灌溉...借口!)
在看這本書時,我滿腦子都是,我去,這不就是我班那誰誰誰嗎?這不是我見過的那個熊孩子嗎?這孩子也太有意思了吧。沒錯,每個孩子都是那么的鮮活又可愛,如果,你沒有看過這本書,一定要看一看哦,這樣,你會發現,果然,孩子都是小天使,雖然可能有些天使他沒得智商...真的是可可愛愛,沒有腦袋哈哈哈。
看完這本書我感觸很大,考慮到讀完這本書時間跨度有點大,我對這本書的見解還不是特別深,所以,我想等過些日子我準備再讀一遍,也許會有新的理解。不過在這次淺顯的閱讀中,對我印象最深是這么一段話。
生命是依靠愛來生存、發展、成長的。兒童的成長經歷決定著他成人后的情感狀態,決定著他未來的婚煙生活和情感生活,也決定著他對這個世界的態度。保護并培養兒童自由、豐富的情感世界是我們能夠給兒童的巨大財富。進入小學后兒童開始使用這筆財富,努力同他人相處,并解決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矛盾。如果孩子的內心不放松、不自由,他與父母的關系、與教師的關系就容易變成一種討好的關系,時間一久,當討好這種品質固定在幼兒身上,他長大后勢必會討好別人,人就變得卑微。孩子的高貴品質來源于他作為一個人得到了尊重,這尊重體現在每一天、每一個生活的細節中。
當時讀到這一段時候,我就感覺好像看到了好多孩子的面孔,他們那么的天真無邪,本應該享受世間最好的寵愛,但是由于身處環境的不同,他們很小就學會了察言觀色,沒錯,我說的就是那些人們口中的“乖小孩”。與其說是一位乖小孩,不如說他們在討好大人們,也許是身處的環境告訴他們,只有討好大人們,自己才會獲得所謂的安全感,這個大人可能是長輩們,也有可能是自己的老師。慢慢的這種品質就固定在他身上,長大之后就變成了“討好型”的人。當然,并不是所有乖小孩都會變成討好型人格的人,也不是說會察言觀色就說明他有討好型的傾向,只是在陳述一個可能會存在的發展趨勢。
在讀完這些話時我就在想,作為一名老師,我不想我教出來的孩子長大會變成討好型的人,我不想他的人生變得卑微。這也在約束著我的行為,對待孩子時候,一定要尊重他們,給他們愛的環境,要讓他們明白,他們是有資格獲得他想要的安全感,在這里,他們不用偽裝自己成為一名“乖小孩”,有的時候他們也可以是那個“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