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 系統思考與我們
第四章 系統的六大障礙
我們認為自己所知道的關于這個世界的任何東西都只是一個模型。雖然我們的模型確實與現實世界高度一致,但遠未達到能完整地代表真實世界的程度。
我們需要保持多方面的均衡:一方面,對于世界是如何運作的,我們確實有很多了解,但另一方面,這還遠遠不夠;一方面,我們的知識儲備令人驚異,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是如此無知;一方面,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認知,但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
在本章中,我們將討論為什么動態系統的行為經常出人意料。換句話說,我們將從側面解釋,為什么心智模式不能很好地考慮到現實世界中的“并發癥”,以及從系統的角度可以發現哪些問題。
別被表象所迷惑
各種各樣的事件源源不斷地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也時常讓我們感到驚訝,因為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幾乎沒有預見性,也不能揭示其內在的原因。就像冰山浮在水面之上的部分一樣,事件只是一個更為巨大的復雜系統中為人可見的一小部分,但往往不是最主要的。
系統的行為就是它的表現或績效水平隨時間變化的趨勢,有可能增長、停滯、衰退、振蕩、隨機或進化。當遇到一個問題時,善于進行系統思考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尋找數據,了解系統的歷史情況以及行為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圖。這是因為,系統行為的長期趨勢為我們理解潛在的系統結構提供了線索,而系統結構又是理解系統會發生什么以及為什么發生這些事情的關鍵,讓我們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系統結構是各種存量、流量和反饋回路的相互關聯與作用。
系統結構是行為的根源,而系統行為體現為隨時間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系統思考需要反復審視結構和行為,善于系統思考的人會將二者聯系起來,理解事件、行為以及結構之間的關系。
在任何一個流量與其他流量之間都沒有穩定的關系。流量有大有小、有開有關,存在各種組合,受存量而非其他流量的影響。
我們太沉迷于系統產生出來的事件,卻很少關注系統行為的歷史,也不善于從后者中發現線索,去揭示潛在的系統結構。要知道,系統結構才是系統行為與事件產生和演進的根源所在。
在非線性的世界里,不要用線性的思維模式
在系統中,如果兩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是線性的,就可以用一條直線來表述,它們之間有著固定的比例。
非線性關系是因與果之間不存在固定的比例關系;二者的關系只能用曲線或不規則的線來表示,不能用直線。
世界上到處都是非線性關系。
理解非線性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因為它們有悖于我們對行動與結果之間關系的正常預期,更重要的是,它們改變了反饋回路的相對力量對比,有可能使系統從一種行為模式跳轉到另外一種。
系統中的很多關系是非線性的,它們的相對優勢變化與存量的變化是不成比例的。反饋系統中的非線性關系導致不同回路之間主導地位的轉換,也相應地引起系統行為的復雜變化。
恰當地劃定邊界
云表示的是流量的源頭和終點。它們是一些存量,是流量的來源和去處,但是為了便于討論,我們暫時對其進行了簡化和忽略。它們標記著系統圖的邊界,但很少是系統真正的邊界,因為系統很少有真正的邊界。所謂的邊界,只是人為的區分,是人們出于觀察、思考、理解、表達、交流等方面的需要,而在心理上設定的或社會上一般公認的虛擬邊界。
系統最大的復雜性也確實出現于邊界上。恰恰是邊界上的無序、混雜,成為了多樣化和創造力的根源所在。
究竟要不要考慮各種流量的所有環節,從礦山到垃圾填埋場,或者叫“從搖籃到墳墓”,這主要取決于誰想知道什么,出于何種目的,以及在多長的時間范圍考慮問題。從長期來看,完整地考慮流量的各個環節是很重要的;同時,隨著實體經濟的增長,社會的“生態足跡”不斷擴大,“長期”也正在不斷向我們靠近,成為“短期”。
每一件事物都來自他處,每一件事物都走向他處,所有的事物都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當然,這并不是說,每一個模型都必須包含所有的關聯,直到囊括了整個星球。在建模時,云是模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為建模本身就是一個形而上的過程,必須合理地劃分邊界。因此,如果我們試著去理解某一件事,就必須將其簡化,這就意味著設定邊界。
對于系統思考者來說,認識和把握系統的邊界是一個很難的課題,因為在系統中,并不存在一個明確、清晰劃定的邊界,而是要我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實際情況去劃定。邊界劃定不當,很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不存在孤立的系統。如何劃定系統的邊界,取決于你的分析目的,也就是我們想問的問題。
理想情況下,對于每一個新問題,我們都應該在頭腦中為其劃定一個合適的邊界。但是,我們往往很難保持這樣的靈活性。一旦我們在頭腦中劃定了一些邊界,它們就會逐漸變得根深蒂固,甚至理所當然。
正確劃定系統邊界
從某種程度上看,劃定系統的邊界需要較高的藝術性。請記住:邊界是我們自己劃定的,對于新的問題,出于不同的目的,可能需要并且應該對其進行重新考慮。事實上,在面對每一個新任務時,都應該忘掉在上一次任務中行之有效的邊界劃分;而針對當前問題的需要,應創造性地劃定最合適的邊界。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是,為了有效地解決問題,這也是十分必要的。
看清各種限制因素
在給定的一段時間內,對于系統來說,最重要的一項輸入是限制或約束力度最大的那個因素。
你不僅需要知道有哪些限制因素,它們中的哪個或哪些起著主要作用,而且需要認識到,如果增長變緩或者約束變強,就說明起主導作用的限制因素正在發生改變。當一種因素的制約被解除了,成長就開始啟動,而成長本身會改變各種限制因素之間的強弱對比,因此,相對最為稀缺的一種因素開始逐漸發揮作用。這時候,成長就會減緩或陷入停滯。要將注意力從相對豐富的資源(制約力沒有那么強)轉移到潛在的下一個最主要的限制因素,需要對成長過程的真正理解,并具備有效把控的能力。
任何一個有著多重輸入和輸出的物質實體,包括人口、作物生長、生產過程、經濟發展等,都受到多重限制因素的制約。隨著系統的發展,系統自身會影響和改變各種限制因素,也在這一過程中實時地受到各種限制因素的影響。系統與其限制環境之間構成了一個相互進化的動態系統。
任何成長都存在限制,有些限制是自發的;而有些則是系統施加的。從根本上講,關鍵不是追求持續成長,而是選擇在哪些因素的限制之下維持生存。
成長總是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限制,其中有些限制是自發的,而有些則是系統施加的。沒有任何物質實體可以永遠成長。
無所不在的時間延遲
在系統中,時間延遲比比皆是。
一項延遲是否顯著取決于你試圖理解的頻率處于哪一檔。
改變延遲的長短可以徹底地改變系統行為,同時,延遲也常常作為敏感的政策杠桿點。這是因為,如果系統中的一個決策點對某一些信息存在反饋延遲,使反饋延遲更長或更短一些,決策就可能偏離目標,從而導致人們為達到目標而采取了更多或更少的行動。同時,如果采取行動太快,則可能因過度反應而放大短期的波動,產生不必要的振蕩。時間延遲決定了系統的反應速度有多快,達到目標的準確性,以及系統中信息傳遞的及時性。矯枉過正、振蕩和崩潰也經常是由時間延遲所引起的。
當在反饋回路中存在較長的時間延遲時,具備一定的預見性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預見性,等到一個問題已經很明顯了才采取行動,將會錯過解決問題的重要時機。
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意味著,人們會基于其掌握的信息制定理性的決策,但是由于人們掌握的信息通常是有限的、不完整的,尤其是對于系統中相隔較遠或不熟悉的部分,由此導致他們的決策往往并非整體最優。
即使為了最優化自己個體的利益,我們有時也不能做出完全正確的決策,更別提系統整體的利益了。
要想改變行為,首先要跳出你所在系統中固有的位置,拋棄當時觀察到的有限的信息,力求看到系統整體的狀況。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可以重構信息流、目標、激勵或限制因素,從而使分割的、有限的、理性的行動累加起來,產生每個人都期盼的結果。
盡管存在有限理性,只要系統的結構設計得很精致,仍然可以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做出合適的反饋,維持著適當的功能。
系統中每個角色的有限理性可能無法產生促進系統整體福利的決策。
受到信息、動機、抑制因素、目標、壓力以及對其他角色的限制等因素影響,系統中的每一個角色都存在有限理性,這可能會產生促進系統整體福利的決策。如果不能,即使在同一個系統中放進新的角色,也不會改善系統的表現。要想有所變化,就必須對系統的結構進行重新設計,改進信息、動機、抑制因素、目標、壓力以及對某些特定角色的限制等。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