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公司的同事王大哥剛結束了兩周的回國探親又回到了辦公室。
因為都在異國他鄉,我們這些在美國工作的中國同事之間會更加親切一些。我也一直視王大哥為兄長一般,就屁顛屁顛的跑過去問他回國的觀感。
出乎意料之外的,我看到的是一個神情有些落寞的王大哥。那種落寞的神色我很熟悉,因為三個月前,我剛從國內回到美國,臉上也是那樣的表情,一直持續了兩個月。
我問他:“回國怎么樣?”
他嘆了口氣,說:“唉,感覺現在美國真的沒有以前覺得的那么好了”。
這種感覺,是我在三個月前也深切地體會到的。我在美國留學5年,今年是第6年,也是我在美國工作的第一年。沒想到這位年長我5歲,已經在美國待了10年的大哥也會有我這樣的感觸。更加激發了我的好奇心,于是就和他深入的聊了下去。
先介紹一下王大哥的背景:
在國內一線科研院校碩士畢業后,來到美國前30的東部一所研究生院讀博,博士畢業后在哈佛醫學院系統下做了三年博士后,期間發了很多高質量的文章,拿到了綠卡,與研究生同學的妻子在美國定居(租房),育有一個三歲的孩子。
王大哥上一次回國是三年前也就是2013年,那是他說沒有感覺到什么思鄉情也沒有感覺到國內有多大的變化,回到美國的時候還是感覺很自豪的。
可這一次,王大哥感到了以下三點對他的價值觀的沖擊:
1. 身體狀況下降了,明顯力不從心了
王大哥在博士期間學的是營養學,屬于研究人類健康的范疇。他說,曾經看過一個理論,人從25歲以后,每5年身體健康狀況會下降一個平臺。
我在22~24歲期間回國的時候,雖然是從地球最西端到地球最東端,跨了12個時區,也只是回去第一周會有點日夜顛倒,晚上7點就想睡覺了,白天精神不太好,但第二周就恢復正常。回美國以后,也是差不多一周就能調整過來。
這一次我29歲回國,可真是讓我感到很驚訝呀。回去兩周半時間,時差就一直沒有調過來,每天都是凌晨四五點就醒了,下午兩三點就想睡了。然后回到美國以后,下飛機后直接感覺是睡了一天,最后服用了少量褪黑素才調理過來的。
王大哥現在35歲,他說他回去明顯感覺以前能做的事現在做不了了,以前覺得一點小毛病不會生病的,現在身體就是扛不住。
2. 國內一年一個變化,而變化中的事物總給人以一種神秘感和希望
第二點感受,王大哥就是感覺國內現在變化很大,幾乎一年一個樣子。而回到美國,卻感覺十年前和十年后幾乎沒有任何變化,不論是建筑物,人文景觀,還是人們的生活習慣,真正是幾十年如一日啊。
王大哥說看到國內大家過的生活,覺得也挺幸福的,生活滿意度也挺高的。回到美國,覺得自己過的生活也很一般,沒有什么特別高大上的感覺。
3. 親情的陪伴是誰也無法替代的
最后一點,就是大哥感覺開始思鄉了。以前覺得兩三年回去一次就夠了,這次回來后決定以后每年都要回去,回去看看爸媽,看看他們是怎么生活的,每天是怎么和人打交道的。
他說,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感覺更能理解父母的感受了。
王大哥的父母70多了,家里有個姐姐在身邊照顧。父母身體狀況還可以,但兒女對父母那種掛念和牽掛是剪不斷理還亂的。
看到大哥有些沉默,我就打趣說,大哥,那你就回去發展吧,你看你的學歷呀更方面資歷呀都這么好,回國發展一下事業啊。
大哥說,他一個人還好說,可孩子和太太怎么辦。他看到姐姐的兒子上高中,每天晚上自習上到11點,學習壓力太大,精神狀況不太好。小孩子在美國確實壓力要小很多,也有更多娛樂的時間。
*****
和王大哥談完,我自己內心也百感交集。
人生永遠是一道無解的選擇題,不會有一個絕對勝出的答案,也不會有一個絕對落敗的答案,每條路上都各有各的苦與樂,一切都在取舍之間。
而我們能做的是,把握當下,珍惜現在還陪伴在自己身邊的人,在自己能力范圍以內,盡可能多的陪伴家人,認真的承擔起自己和家人的責任,未來會向你走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