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的大腦有何不同?
成功到底有無方法論?
成功者到底有無共同的特質?
當然有,此書就是在說這個事情。
成功者有3個特質:找到動機——強復原力——情緒平衡能力
找到動機:
當我們普通人心中有一個念頭的時候,或許就是亢奮一下下,然后睡一覺就成夢一場,不會為自己注入持續的內動力,不會找各種意義來增加此事非做不可的重要性。
那我們怎么可以持續保持內動力呢?書中提及3個階段:
- 路線規劃階段:
- 找到我們的動機后,就要規劃動機外化為行為的路線。即當我們有目的地的時候,就要開啟GPS導航系統,規劃到達目的地的路線。
- 先前我一直想去云南,每次想到就很亢奮,但只停留于想象的階段,而不付諸行動,不會去查查攻略,路線,天氣,景點,費用等等,就容易一拖再拖。
- 激發階段:
- 激發自己的行為。即路線規劃好后,我們需要為目標賦予意義。
- 云南之行的意義,在于給自己放假,看看外面的世界,那里的洱海據說很美,一直想去海邊住一住...
- 行駛階段:
- 有了明確的目標,就要知道如何完成及完成所需時間,再勇敢前行。
- 出門旅行就要確定行程時間,去請假,提前購買機票等等。
- 如果你希望你的行駛階段高效,最好能夠達到心流的狀態。
- 心流狀態跟個人能力和挑戰難度有關。當個人能力和挑戰難度都高的情況下,才能進入這個狀態,缺一不可。
- 想進入這個狀態,需專注于步驟,而非結果。
- 比如你想減肥,你需要做的是將減肥這件事進行拆分,不是說1個月減掉10斤,而是拆分成飲食,運動和睡眠,制定每天的安排。
強大的復原力:
- 復原力就像一根彈簧,遇到壓力時,無論強度多大,都能夠反彈回來。就是培養自己的內控力,弱化外控力。內控力就是相信人定勝天,不管外面狂風暴雨,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 培養內控力的方法,可以通過一個個小選擇的決策,一件件小事情的改變來提高。
- 培養“微習慣”,從小的習慣開始培養,就能夠一點一滴地積累自信,掌控自己的生活。
- 尋找自己的精神導師,可以是明星、老師、偉人等等,想想如果自己是他們,他們將如何解決問題。
情緒平衡:
我們聽各種成功人士的演講時,都會覺得對方充滿斗志和激情,暗暗羨慕。
- 其實,我們的情緒并非是越高越好。情緒過高或者過低都不好。
- 情緒過高容易得意忘形,增加出錯的機會,使得事情不能很好地完成。
- 情緒過低,就容易辦事拖拉,效率不高。
- 情緒不高不低,就是正好的時候,任務的完成情況才達到頂峰。所謂正好的情緒,就是當我們面對比較困難的任務時,適當調低情緒,讓自己冷靜從容;當我們面對比較簡單的任務時,適當調高情緒,讓自己亢奮,充滿激情。
- 如何做到正好的情緒呢?
- 記錄1-2周的情緒日志,并從0-10分打分,找到自己的情緒反應范圍。了解自己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有怎樣的情緒。
- 在情緒無法控制時,在大腦中設立“書檔”,讓自己專注于當前的事情,完成后撤掉“書檔”,再去做其他事情。
普通大腦和成功大腦的區別就在于,成功者一次又一次地實現以下正循環:
- 找到動機:路線規劃階段——激發階段——行駛階段,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復原,不斷調整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