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可能信息太發達了,所以可以看到很多努力的人在身邊。于是很多人產生了一種焦慮,于是開始做些事情來緩解焦慮,表現得自己也很努力。我最近也在反思自己的行動,做的某些事情是否是我真正的剛需?是否和我的目標一致?是否能帶來成長?我發現做的很多事情,不小心就是一種低水平的勤奮,對于成長沒什么幫助,僅僅是顯得自己在努力。李笑來老師很喜歡用二分矩陣這種思維模型來思考問題。他把我們做的事情從正誤和難易分成了4種,其中錯誤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不應做,但在正確的事情里面,不小心就會選擇容易的。而選擇容易的事情,就一種低水平的勤奮。
大部分時候,選擇容易的事情能緩解我們的焦慮,也讓我們顯得很勤奮,也算是滿足了我們低層次的剛需。如使用得到聽書、進健身房拍照、吃減肥藥減肥、給孩子買東西表達愛、給父母丟錢打發……這些事情做起來容易,其實際效果卻很不盡人意。幾乎在所有的事情上,付出的成本低,那么獲得的收益相對也是較低的。而這些行為有很多只是做給別人看的,顯得我們在努力,并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要想真正的達成目標,獲得成長,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選擇正確且困難的行動。我想對那些我遇到經常做的容易的事情整理分類一下,以提醒自己少做低水平勤奮的事情。
1.粉飾現狀有時是比較容易但是錯誤的事情,改變未來才是正確而痛苦的事情。當有人指出我在某方面做得不好的時候,很多時候我想的是找借口,而不是想辦法改變未來。當有人說我說話不夠有條理的時候,我想的是自己是做技術的不善言辭,也盡量避免說話,卻沒有想過這兩個事情完全沒有直接聯系。也有的時候自己發現了現狀有點差的時候,想的是做一些粉飾來遮掩,而不是直面自己的不足。當孩子的卷子要家長簽字寫評語的時候,我想的是讓老婆做以避免暴露我字寫不好的問題。現在我盡量面對自己的現狀,如果發現自己的不足,就努力成長去讓自己未來更好一點。
2.深入思考是痛苦的,隨波逐流緩解焦慮是容易的事情。這個專欄一直強調的要深入思考,要活在未來。然而反思我的行動,只是盲目行動得多,思考得卻比較少。因為只要掌握了方法,養成習慣以后,很多行動我們可以靠慣性維持。如跑步、學英語、練字等都可以成為一種習慣性動作。但缺少深入思考的學習,進步是很緩慢的,有的時候只是為了緩解焦慮。如果投入的注意力太少,行動過程并沒有思考,事后沒有反思,處于一種無人駕駛的自動模式,帶來的成長及其有限。
3.在舒適區顯得努力是容易的事情,在學習區不斷成長是困難的事情。我發現總是容易在舒適區做出勤奮的樣子,卻沒有去突破到學習區。如這個專欄的讀后輸出,從最開始比較困難到比較容易以后,已經進入了舒適區。再持續低水平的輸出,對于我的成長幫助不大。我并沒試著去提高要求,寫一些更加有深度的文章。也沒有嘗試用一些寫作方法,寫出能滿足別人需求的文章,只是舍不得脫離自己的舒適區。如果鍛煉身體和跑步,有一個理論是,起作用的是最后你覺得精疲力盡后堅持做的幾個動作最有用。而我在跑步和做俯臥撐這些,都是完成到了一個固定指標就不再提高標準。現在我的身體已經適應了這個強度,如果不提高難度讓自己覺得困難,對于成長的幫助并不大。
4.主動選擇并承擔選擇的后果是困難的事情,不做選擇獲得默認選項是容易的事情。以前我喜歡說車到山前必有路,然而這只是一種不做主動選擇的懶惰方式。反思為何我不做選擇,發現可能是我害怕承擔選擇后的后果。我想太多的是如果選錯了咋辦,自己沒選陷入困境更加容易找借口。而這種壞習慣影響著很多事情,以至于好多次我不做選擇最后讓自己陷入了麻煩之中。雖然未必事事都要做出選擇,但有些事情明顯對于我們的未來影響比較大,如果選擇了就算選錯也能為我們的成長積累經驗。而不選的結果,很可能就是一次次的陷入同樣的困境中。
現階段我要試著做些困難的事情,讓自己難受的事情,否則活在舒適區里面,成長的速度太慢了?,F在是快速發展的階段,跑太慢都會落后的時代,我得有點緊迫感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