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恨不能取而代之。
最初接觸到東野圭吾作品,是《嫌疑人X的獻身》。
他的小說真的非常適合一口氣讀完。那種剝洋蔥式的敘事方式很對我胃口,又相繼讀了《白夜行》、《解憂雜貨店》,今年一月把《惡意》買來讀。
《惡意》講的是一對昔日同窗日高邦彥和野野口修的故事。
暢銷書作家日高在去加拿大定居前夕被殺。
命案現場是即將搬離的家里,發現者是日高新婚妻子以及童書作家野野口修。
曾和野野口修在同一所中學任教、因處理校園欺凌失敗而辭職、已經改行做警察的加賀恭一郎參與案件的調查。
加賀根據命案現場的勘察和兩名第一發現人的口供,揪住草蛇灰線,圍繞他們的鄰居、舊同學、舊同事進行了細致的調查,發現了年代久遠卻仍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
這本書吊著讀者的手法也是其它偵探類故事常用的——讀者和書里的警察(或者偵探)信息不對稱。
例如,當加賀查看命案現場時、錄口供時、去尋訪死者和犯罪嫌疑人的舊鄰居和同學時……在整個查案過程中加賀得到的發現都等到再見到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才作為令其坦白的證據陳列。
除此之外,還用了雙主人公視角來分散了讀者的注意力:一個是野野口修筆記里的以野野口修為主人公的視角,一個是警察加賀的主人公視角。
主人公視角下人物敘述的是自己的事情,對讀者來說,敘述會自帶親切感和真實感。
像我就受到了野野口修手記影響,尤其他捏造了日高殺貓這個細節,一直到加賀否定了手記的真實性,我才發覺野野口修人品之卑劣、用心之險惡。
根據本人追了幾年《名偵探柯南》的經驗,尸體的第一發現人/和死者有約的人/自稱死者的死黨/自以為有完美不在場證明的/頻繁詢問案情進展的……
這些人是兇手的可能性最大,而野野口修幾乎把上面所列的幾項都占全了。
只是讀者畢竟是讀者,即使再想角色代入成書里的警察,也是不能成功的,因為我們有個很厲害的作者。
在調查階段作者用的是加賀視角,幾次攤牌則是野野口視角,這樣就有一個真真假假、真假參半的循環。
這部書讀下來,我簡直要心疼加賀了,畢竟野野口修做好了N手準備,挖的是連環坑,防不勝防:通過殺死日高把警察的視線引到作案手法上,通過揭開犯罪手法又引到作案動機上,塑造了自己影子寫手、和日高前妻初美的真愛關系的形象……
當然最終勤快又執著的加賀還是把迷霧一一撥開了,揭開了野野口對日高的嫉妒和年代久遠的恨意。
唔,嫉妒一個人可以到什么程度?
野野口的做法是殺人誅心:不僅要毀掉肉體,還要毀掉人格。
那,恨一個人可以到什么程度?
野野口的答案是——取而代之,把日高的愛情(初美)、日高的事業(小說)、日高的曾經(中學時代)……日高的整個人生都替換成自己的。
這是多深沉的惡意啊!
是從母親對鄰居對所處地區厭惡輕蔑的言行開始的呢?
還是從屈服于欺凌自己的同學并成為其同伙的那時開始?
抑或是看到那個居住于同一個環境就讀于同一個班卻依然對人友善、不屈服于惡勢力的同學才開始的?
又或者是看到自己沒能實現的作家夢被一向看不上的同學實現,而自己不僅落魄而且已經病入膏肓永遠無法實現夢想的那個時候?
無論如何,令你意難平的那人已經走了。
而你,把整個人生用來嫉與恨的你,真相和法庭在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