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3件事
1.上課討論群有新的體會。2.安撫哭鬧的孩子手足無措時嘉悅媽媽引導的方式,抱著不說話走兩圈拍拍背,很有效!3.晚上帶著兩孩子騎自行車玩兒,和諧美好!
第二次小兒推拿,老公也說遇到了好醫生了,面善隨和。佳怡似乎還不太配合,孩子本能拒絕新鮮事物,陌生人(這種模式有時有,有時又沒有,我也吃不準是不是固定模式)
晚上看到群里的討論,我感覺自己很欣賞別人寫的總結。而對比我的文,感覺我的總是比較浮夸(這個是欣賞的對立面嗎?)那我怎么才能寫出這么棉柔又細膩的自我分析呢?(這似乎又是我的自我投射,我把我對自己的期待投射到別人身上,而能寫出這樣的文是別人而不是自己,每個人經歷不一樣)
群里的發問。我感覺質疑是否有好壞之分,可能有的人問題提得好有的人又提的不好,或者不具有共性。于是我可能會很謹小慎微地去斟酌自己的問題,但又會陷入問的好不好的疑問的正負值之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擔憂?這背后肯定跟某種模式有關。那就是被灌輸的只有足夠好才值得愛值得被關注,我能做的就是不論什么樣的評判標準,哪怕問得再不好的問題背后都有我需要的答案,什么時候開始愛的序位變成只有別人認可我,我才值得被愛,而不是不論我是誰,我都值得被自己關愛!
是否每寫一段都值得分享。那是我的關注點是什么?互動不是無時無刻的,做有意義的互動,首先是先關注回應他人,同時適當表達自己的觀點。不用做百分百聽話的寶寶,只需要跟隨課堂整個大致流程,分享得多就沒有時間思考(分享的對立面),中間位置最安全。
分享的目的是檢驗所學,而不是炫耀自己學得多么好!每個老師不能說百分百無私,她們都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吸收和汲取,同時還要輸出,形成閉環。這份輸出可以分享,也可以不分享。當它是你的疑惑就值得分享。其他就好比小兒推拿的穴位,當你定位不確定時,大范圍按也是可以起到效果。而當我不知這樣分享是否足夠精準,那么我就大范圍總結,總會找到感覺,多覺察多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