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園
先天親人是我們無法選擇的親人,從我們懵懵懂懂來到這個世界的那天起,就被被動地結構了這樣一層所謂“血濃于水”的關系,但細捉摸這個詞充滿著忠告和提醒,告誡我們到任何時候出現任何問題都不要忘了血脈親緣這立生之本。而現實情況卻是:隨著生態的改變、階層的落差,先天親人存在一個從價值觀到認知度漸行漸遠的尷尬。為了個人私欲,甚至同室操戈,手足相殘。
她一生對自己的先天親人都是強硬刁蠻、橫行霸道。對朋友卻是滿腔熱忱到令人望而生畏,她說朋友比自己家人好。她有個妹妹,父親過逝的時候她已成人,母親才45歲,妹妹才13歲,她從沒有給過妹妹多一點的愛,只是以大姐大的身份對母親和妹妹頤指氣使,還不負責任對未再婚的母親說:你想嫁就去嫁。
父親在世時,她就經常打妹妹。飯桌上一言不合,她就把整碗熱騰騰的米粥潑過去。小妹在水池邊洗手,她在旁邊炒菜,也是這樣一不合拍就鏟如落雨。對于小她12歲的妹,從來都是惡言相向。從小愛漂亮的妹穿了她的衣服去上學,她追到學校去討伐讓妹丟盡臉面。這個小妹后來挺爭氣的,靠自己摸爬滾打把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她們也甚少交集,只是逢年過節因為母親尚在大家客客氣氣吃個飯。工薪階層的她,卻對妹妹諸多怨懟,她兒子要結婚,妹妹準備了大紅包給她,因為她的無理取鬧又理直氣壯地跟妹吵鬧,妹妹的紅包變薄了,她一年沒跟家人來往。對于老實巴交的母親她也這樣,有一次,她堂姐嫁女兒,老人家包了600塊紅包,她硬逼著要包800塊,就為了那200塊把自己的母親罵哭了2個小時,接下來大半年不與母親見面。經濟學上有個詞叫及時止損,像她或許就是個不斷消耗親人的人。她一生都在自私、貪念、索取、不懂寬恕……種種糟糕、抱怨、消極的心理循環里生活。結婚后,老公和女兒被她消耗得疲憊不堪,最終也選擇忍讓,卻更加縱容她恣意妄為。
她總像一只刺猬,把所有的鋒芒直指她最親近的人。對于一些微乎其微的瑣事,她總是以指責和謾罵、攻擊對方來處理。所有的情緒,不是以凈化的方式去消融,而是堆積、擴散,讓矛盾進一步升華。跟她越多交集的親人除了得到傷痕累累,就是長時間形同陌路。她永遠無力做到省身克己,一旦稍微有點事情,她就拿手中的天平去衡量,如果天平按著她的一方傾斜,事情就圓滿解決。若天平傾向的是另一方,那么,惡的碰撞就會爆發。她總以這樣的方式把周遭的親人相處得遍體鱗傷,卻竭盡所能將朋友當成親人付之滿腔熱情。
而我,因為今生所得到的父愛只如煙花般奢侈。愛上自己的母親,她又必須為了養育兒女而奔波勞碌。因此只希望可以極盡所能用最圓滿的愛讓她安度晚年,以不負跟她做了一世的母女。人養我,我養人,這就是生命的輪回,盡力不要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就好。總感覺人到這人世走一遭都是渡劫來的,我也未能幸免,實在要自詡的話,了悟定數和命數之后,學會和命運握手言和罷了。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朝擁有。珍惜善待我們的親人,不要辜負今生這份上天的安排,便應該用更多的愛來滋養今生的這份宿命。前世今生,親人也只有一次的緣分,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遇見了。
生命因平等與尊重,才滋生愛、信任、理解與歡喜。我一直相信"施者比受者有福",相信純良也是一種福德,不去計較、索求、希翼回報、不口生妄語。那么人生就得以清靜、自在與喜樂。正面積極傳送的能量,最終都能拓展,強壯自己的生命,亦能溫潤、滋養他人的人生。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間都是因愛而生,從而流動、求知、成長,看到不同的風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所遇見的每個人都可以是一盆花,一畝田地,路過,若愿意,隨手澆灌一瓢水,最終,我們收獲的一定是喜樂與安定,真誠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