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蕭
這周讀完了《非暴力溝通》。這一本書教給我們的是如何運用非暴力的方式來進行溝通。
我的理解,非暴力溝通,就是抑制我們正常的溝通思維,訓練我們冷靜、平和地思考問題,從而讓我們暴躁的心情淡定下來,讓對話不會變得那樣火藥味十足。
其實在一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這個方法很反人類。之前我認為,人活一世要的就是快活,表達自己的情緒是非常必要的。但非暴力溝通讓我們壓制自己的情緒,用它所提供的方法來看待我們出現的問題,會不會使我們更加無法表達自己,情緒壓抑過度,造成不好的后果呢?但經過昨天的實踐,我發現并非如此。
先整理書中所提供的方法
非暴力溝通模式:
1.
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
1)
觀察
我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于(或無助于)我的福祉的具體行為;
"當我(看、聽、想到我看到的/聽到的)……”
2)
感受
對于這些行為,我有什么樣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
需要
什么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我那樣的感受:
“因為我需要/看重……”
4)
請求
清楚地請求(而非命令)那些能豐富我生命的具體行為:
“你是否愿意……?”
2.
關切傾聽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
1)
觀察
你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于(或無助于)你的福祉的具體行為;
"當你(看、聽、想到我看到的/聽到的)……"
2)
感受
對于這些行為,你有什么樣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嗎?”
3)
需要
什么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你那樣的感受:
“因為你需要/看重……”
4)
請求
關切地傾聽那些能豐富你生命的具體請求,而不解讀為命令:
“所以,你想……”
方法看起來很簡單,就是一個造句。根據人物的不同切換主語,將發生的事情,與你的(或對方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填入模版中去。具體怎樣分清某些東西是你的觀察還是感受、需要、請求等等在這里不加贅述,有想要知道的讀者可以閱讀《非暴力溝通》,書中說得非常詳細,還有對應的練習題。
最近,我一直被學校新推出的科研導師制度所困擾。作為以一名醫科生,作為一名法醫專業的學生,說實話,平時背書我都背不過來,對科研也完全沒有興趣,又什么都不懂,根本不想去搞什么與專業毫無關系的課題。但由于學校的強迫,我又必須在下周一交上導師簽字的表格。
對制度的排斥讓我無法好好做這件事情,我們寢室的伙伴們一起不停地強烈譴責這項制度。但讀完非暴力溝通,我在本子上好好與我自己進行了一次溝通。
當我在做導師申請的時候,我感到非常排斥。因為我需要時間學習,學校卻讓我將為數不多的課余時間交給科研。
分析好自己排斥的理由,我又開始思考究竟怎樣,我才能放松自己的心情,讓我不被這件事情困擾,好好做自己。
最終結果:讓這個制度見鬼去吧!我的時間,依然我做主。
不知道周一會發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