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一件非常有害的事:“我學過XXX,我理解XXX,我會XXX”
以上命題常常是錯的。很明顯,太絕對了。
“我在某某時刻學會了XXX里的YYY”, “這塊知識已經被我自己格式化過了(筆記,勾勾畫畫,刷題輔助),以后可以“隨時”再復原成此時的狀態?!?/p>
以上命題還是太強。人的認識很難完全輸出到紙上。因為學習時的狀態實在太多了,很多輔助認知的變量都是易失的。這個事情挺無解的。
所以只能隔段時間就重學了。我沒有過目不忘的本事,好像忘東西也比常人更快。這個博客里寫的好多讀書筆記不夠走心,現在自己都看不懂了。。。
再加上很可能第一遍看就是走馬觀花,看東西各種跳,這時候再認為自己學過XXX,就降低了真正的去學XXX的可能性。簡直是自己挖坑自己埋。
別人的筆記能幫助加快重新理解嗎?能也不能?!傲己谩钡慕Y構和“良好”的內容都能幫助重新理解。
“良好”的結構是指:你剛好能看懂別人的邏輯框架,思路的形狀。思維導圖也好,傳統圖標,分段小標題也好。只要這個結構你能理解并且認同。就可以(至少部分的)復用
“良好”的內容要求更高:別人認為好的點,你未必覺著好。別人沒記下來的東西,你未必不需要。
以我為例,看書覺著字字珠璣,記筆記等于抄書加批注,記出來的筆記又多又扯。還喜歡直接抄英文原文,當時明白大意,回看的時候兩眼一黑。。。
最近打算重新(認真)看看 a discipline of programming 。。。
腦殘真是尷尬啊 T_T
P.S. 這應該不算強迫吧,書讀百遍,就是說給我這種 213 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