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這么一群女孩,委屈自己,討好別人,到頭來卻沒有一個人在乎她。
-1-
前天有個讀者向我傾訴,說她的大學室友們都比較自我。
每次選東西總是把最差的留給她,每次吃飯也都決定好后再問她:“你沒意見吧?”
這時候她心里多少有點不開心,但是依舊會說:“沒意見。”
我問她,為什么你不反駁呢?
她發了個委屈的表情,說:“我本身就不愛說話,人際關系不好,我怕我反駁她們,她們會生氣不理我了。”
聽了她的話,我能感受到她受了不少委屈。
愿意受委屈的人一般都很善良。
她們秉持著犧牲小我,成全大家的奉獻精神,樂此不疲的讓大家開心。為的只是融入群體。
學生時代,這樣善良的人很多。
也許是因為家庭因素,也許是因為個性使然,很多人不善于表達自己,不敢于表達自己。
怕傷害別人,怕被別人傷害,怕孤單,怕寂寞。久而久之,不敢拒絕,沒有主見的人格逐漸形成。
工作后,她們也都不敢拒絕別人,別人說去哪吃她就去哪吃;別人把累活推給她,她就接著,也不說話。
結果往往是干了最多的活,拿的和別人一樣的工資,卻成了領導眼中最容易被忽視的人。
-2-
那么這樣的女孩有什么共性呢?
最明顯的就是自卑感,因為她們怕沒有朋友,怕孤單,所以努力地去合群。
可是,你們要知道,委屈妥協根本換不來友誼,真正的友誼是建立在相互體諒,彼此理解的基礎上的。
一味的妥協只會讓別人更加忽視你。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那些班里的領頭羊都很有個性,他們有想法有魄力,讓其他人不經意間圍繞著他,聽從他的指揮。
并不是他們多有能力,因為一開始大家都不懂,所以他們可能也會犯錯。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為他們很自信,敢于表達自我,敢于說不。哪怕是錯的,也要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自信的人身上會散發出特別的光芒,讓人情不自禁的想要靠近,想要個他一起并肩作戰。
這才是真正的友誼。始于自信,忠于義氣。
自卑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自卑而不自信!
-3-
另外,我想說獨處并不可怕。
魯迅先生就是個喜歡獨處的人,但是,他人緣很好,經常有朋友來找他玩。
有一次,他就直接說:“你怎么又來了?你難道沒有事做嗎?”這句話不就是攆人的意思嘛。
在魯迅先生眼中,獨處能更高效的學習,時間很寶貴,無用的社交能免就免。
所以,你的委屈并不能帶給你真正的朋友,反而浪費時間,多了無謂的社交。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等你有能力了,還怕沒有朋友嗎?
志同道合才叫朋友,口味相同只能叫飯友!
《風雨哈佛路》里面的女主人公麗茲,出身在美國的貧民窟里,父親酗酒吸毒,母親患上精神分裂癥。她從小就乞討流浪,孤苦伶仃。后來慢慢長大后,她意識到讀書才能改變命運,所以她想法設法爭取讀書的時間,最后爭取到獎學金上了哈佛。
所以說,有夢想的獨處不孤單。
-4-
寢室是墮落的溫床,合群是淘汰的開始。
你以為你委屈自己是感動了別人?事實上你只感動了自己。
每一個努力上進的人都經歷過不合群的時光,無論是想拿獎學金的還是想兼職掙錢的,她們都會有這個困擾。
但是,總不能因為室友不想學習,我也不去圖書館了,室友不想兼職,我也不去掙錢了。你明明不能吃辣,室友說要去吃麻辣香鍋,你也去了。
你以為你是犧牲,其實別人根本沒把這當回事兒。
寧可選擇高傲的獨處,也不選擇卑微的合群。
周國平在《風中的紙屑》中寫道:
我天性不宜交際。
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
可是我不愿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愿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
我獨處時最輕松,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
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也許目前你還沒找到不乏味的人,但是總有一天你會找到的。前提是學會并且適應獨處。
別再忍受委屈了,不喜歡就說不喜歡,不想吃就不去吃。以后,對自己好點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