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這次共讀是偶然,因為免費,只是當做普通的微課馬馬虎虎跟聽了幾次。一直到周六第三次分享,永澄老師談到價值觀、談到專注的時候,突然產生了非常強的共鳴,這不就是我一直想要找的么。
我花了一天的時間,把前幾次課重新回聽整理了下,并把《躍遷》這本書重新閱讀,整個過程好比淘金,收獲特別多,我會逐步的整理輸出。
在這里,必須特別特別的感謝永澄老師。
聽課感受
聽完本節《發現高手“助力”暗箱(領讀第一章)》,書寫您最大的三點收獲。
第一點收獲:認知躍遷
特別想找一個詞來形容自己學習之后的感覺,直到我看到了古典老師的這個名詞『認知躍遷』。
持續的學習、閱讀中,突然有一天一個概念擊中你,你打開了一個全心的視野,過去困擾你的一切突然清清楚楚,頓悟,這叫做認知躍遷。
隨著閱歷增長,生活中、工作中的問題頑疾越來越多,我一直不斷嘗試去尋找答案,有很多問題好像僅存在于自己相鄰的范圍,別說找答案了,甚至描述都很困難。
第一章的主題是時代特點,提到了復雜系統,提到了涌現,一下子讓我打開了思路,我們身處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那么需要的就是一些前所未有的辦法。
我很喜歡讀書也讀了非常多書,但為什么自己之前就完全沒有這種認識呢。永澄老師給出了解釋。
只有先有體驗才能激發認知,原有認知和新認知兩個認知系統捆綁在一起,沒有基本體驗,很難理解別人在說什么。
擁有躍遷體驗的老師們,愿意去分享出來是特別可貴的,非常的有幸,互聯網帶給了這種不同層級間的交流機會。這可能是像我這樣的人花再多的時間也認知不到的。
當然認知躍遷只是躍遷的初級階段,更重要的是后面的兩個躍遷,要加油。
第二點收獲:高手的暗箱
暗箱就是中國所謂的『小孔成像』,高手的暗箱是一個故事,上方細膩到鏡中倒影的畫作據說就是暗箱的作品。
大衛·霍克尼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英國畫家。他在2006年出版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隱秘的知識》。
這本書里有清晰的證據顯示,16世紀以來,幾乎所有的畫家都知道暗箱的存在,而且相當一部分畫家,在使用暗箱。拉斐爾,文藝復興三杰之一,肯定使用了暗箱技術。這本書引起了世界級的震動。
讓我收獲最大的是老師們思考問題的方式。
我是一名美術迷,看過《隱秘的知識》,也知道暗箱這個故事。我甚至有一次和別人講安格爾的時候,拿暗箱舉例說大師也會作弊。但也僅是個段子而已,完全沒有聯系上過生活。
古典老師的認識完全是另一個層面的。
真正拉開高手和普通人距離的,在于他們有意無意地做出正確的選擇,以及選擇背后隱藏的規律的偉力。
這些社會和科技的底層邏輯像杠桿一樣,放大了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實現了跨越式成長。
我不知道古典老師的思維過程,但有一點很清楚,就是看問題不是看表面,而是直指底層,故事成為了一個隱喻,由點到面。
更精彩的是還有第二層的深入和擴展。暗箱是整本書的核心,有三個方面:
取勢:把握趨勢和底層規律。
明道:理解系統運行的發展方法。
優術:個人發展方法論。
暗箱就是自我管理系統的搭建。
知道和學會的區別
最后這一點是來自永澄老師的分享。
人類常識記憶系統中有一個邏輯:聯想是受啟發得到的,如果在啟發出現時聯想被調用出來,我們會認為自己是學會了。但啟發消失了,會很難調用出來,絕大多數情況下,人都在高估自己的能力。
你認為有啟發并被調用出知識組塊,就等于能調用出知識組塊,這是兩件事。比如書是種啟發,把書丟掉,是很可能無法調用的。
聽懂了、看懂了,就認為學會了? 兩者的差距非常大。
這段分享讓我一下子對記憶系統有了很大的興趣。我是知識焦慮癥患者,而焦慮的癥結就是輸入太多,但是沉淀下來的太少。在很長的時間里,我的解決方法都是不斷的增加輸入,以期自己能學到更多,反而陷入了惡性循環。
永澄老師這段分享從原理上解答了我的困擾,并不是自己學習的不夠多,而是根本就沒有真的學到點上。這就是種低水平勤奮吧。
回答問題
你是如何理解連接和協作的,在萬物互聯的時代里,你要如何利用連接讓協作更好發生?
站在IT開發角度談一談。
近幾年,我感到萬物互聯確實在不斷改變我們的工作,最大的改變是與專家的連接更為簡單了。隨著開源運動的興起,越來越多技術開始公開,隨著參與者的越來越多,也可以很容易的獲取到各種技術支持,研發的門檻大大降低。
拿最近的人工智能熱來說, Google很快就公開了自己的TensorFlow框架,我們可以直接跳過技術的積累,在其之上實現自己的業務服務。事實上在如此便捷的條件下,在業內不運用人工智能反而會成為新聞。
Google作為專家為什么如此無私,在現在這個復雜協作系統中,黑天鵝隨時會發生,與他人連接,提升影響力是高概率正確的事。
作為我來說,定位是外部專家與內部資源之間的連接點。雖然外部連接發展迅速,但是企業內部的變化還是緩慢的,并不能一下子完全接受,我可以做當中的紐帶。
具體來講,一是不斷跟蹤外部資訊,降低內部的信息門檻;二是專注在技術的定制和支持上,為技術運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