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木上老師的寫作分享,我這個寫作小白,感覺腦袋里被塞進一張清晰的地圖,仿佛在迷霧中找到了引路燈塔。原本在創(chuàng)作中遇到的困惑與掙扎,在老師抽絲剝繭的分析中逐漸清晰。
木上老師是簡書優(yōu)秀創(chuàng)作者,獲得過多次伯樂推薦,榜單前三甲的常客。不禁在心中暗暗點贊,簡直是我心目中的“神”?。?/p>
這次學習不僅讓我重新認識了寫作的本質(zhì),更讓我意識到創(chuàng)作過程中需要關注的方方面面?,F(xiàn)在我就按木上老師的分享,說說自己最直接的心得感受,印象最深刻、也最受益的四個方面。
一、寫作要明確意向,先定"調(diào)調(diào)"
木上老師說寫文章的時候要先明確意向,然后嚴格按照“意向”去執(zhí)行,不能偏離主題。很多時候我總是一上來就咔咔寫故事,結果寫著寫著就跑偏了。現(xiàn)在懂了,要想寫好故事得先想清楚:這篇文章到底要傳達什么情緒?是孤獨還是歡樂?是興奮還是悲傷?明確自己要寫什么,表達什么主旨,再去制定框架,寫整個故事內(nèi)容。
像老師舉的魯迅寫故鄉(xiāng)的例子,開頭一句"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十余里,比了二十余年的故鄉(xiāng)去。"這一句就把滄桑感定住了,后面所有描寫都得圍著這個感覺轉(zhuǎn)。
木上老師說的“意向”這個詞,我以前從來沒聽說過。原來寫文章就像出門旅游,得先知道要去哪個地方,“意向”就是給文章定方向的小旗子,所有努力的終點都要靠近這個小旗子。
寫文章不能像開碰碰車到處亂撞,得先知道自己要往哪兒開。老師說每個詞都得朝著同一個方向使勁,這個道理讓我特別有感觸。
二、靈感藏在生活里
每天日更的時候,我都有一種感覺,好像今天沒什么特別想記錄的,也沒什么感受,沒有靈感,不知道寫什么??傄詾殪`感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可遇不可求。其實只要留心,生活處處是靈感,蹲路邊看螞蟻搬家或許都能有所啟發(fā)。
木上老師說靈感得順勢而為,審時度勢,非常贊同。其實就是"被什么東西戳了一下心"的感覺,比如他看見電競選手的故事,就想到"努力在不同環(huán)境下結果不同"這個主題。
我明白了,生活中要多留心觀察,多發(fā)現(xiàn)平時容易忽略的事物。寫作不是"靈感來了就寫,沒靈感就憋",貌似跟農(nóng)民種地有點像,光靠天吃飯可不行,得學會自己施肥澆水。
今天路過公園時,我特意觀察長椅上獨坐的老人:他凝視遠方的目光、衣襟上殘留的飯漬、腳邊啄食的麻雀,這些細節(jié)讓我突然串聯(lián)成《空巢》的創(chuàng)作靈感。有空我一定要寫一個短篇故事。
三、別被"好詞好句"坑了
木上老師說的“金句破壞整體性”點醒了我。以前覺得寫得漂亮的句子就是好句子,可以驚艷讀者,其實不然,如果這些句子不幫文章說話,跟文章主旨不搭,再美也是叛徒。就像炒菜亂撒調(diào)料,看著好看,吃著竄味。
我們不能因為寫金句,把整體的文章的節(jié)奏打亂了,該刪就刪,該減就減,懂得取舍,注意整體性,才能讓整個語言風格保持一致。也許就是那種“用最簡單的詞表達最準的感覺”的狀態(tài),或許“一地雞毛"這種大白話更有畫面感。
四、讀書要挑對口的,感興趣的
關于讀書,木上老師說,如果拿起一本名著,讀了很久都提不起自己的一點興趣,甚至感覺枯燥,那就得放棄了。若只是因為他的名氣大,別人都說好就去讀的話,那可能就有點南轅北轍了。
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對書的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也不同,一定得挑符合自己口味的書,興趣很重要,不能一味的去跟風。
想到以前我就是這樣,硬啃名著差點噎死,非常累,現(xiàn)在才明白我做錯了,讀書就像找對象,也得互相看得對眼才行啊。
木上老師說他讀不懂的書就果斷放棄,這點太真實了!我們都應該先找自己能看進去的書,等功力漲了再挑戰(zhàn)難的。
雖然現(xiàn)在寫的東西還是坑坑洼洼的,但至少知道坑在哪兒了。寫作不是比誰跑得快,是比誰看得清路。接下來,我要把老師教的方法消化成自己的東西,就算是摸著門道了。
哪天要是能寫出讓人看了頻頻點頭的文章,那才算是沒白聽木上老師這場掏心窩的分享。慢慢練,字里自有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