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后會無期》里,王珞丹凄美地說了一句話:知道了那么多道理,還是沒能過好一生。
讓我們認真的談一談:為什么你知道了這么多道理,卻感覺跨越不了原有的階層,擁有更好的一生?
我知道這樣一個你
看到精辟的語句有一種妙不可言的感覺
看完勵志的故事有一種志沖云宵的感覺
聽完大牛講座,忽然覺得頓悟人生的感覺
我敢說某些句子,段落你至今都能背下來,某些道理你可以滔滔不絕的講給你的小伙伴聽,但對于你自己而言
同學讓你一起打游戲,你想就玩2把;朋友叫你去擼串,你想難得一次;電視劇又更新了,你想只有一集而已。
現實是,不出意外,你知道再多道理,你都跳不出你原有的生活。
讓我們從阿瑟·布洛赫的墨菲定律說起
《墨菲定律》:女人的智慧和美貌的乘積等于一個常數。
擁有美貌的女性,往往承受更多的恩寵,生活的更加安逸,思考與學習少(如果我們把智慧狹義的理解為學習和思考)。
墨菲定律并不是真理,是一種基于現實概率的觀察性的結論,并且這種結論具有普遍性。
大家起點不同,但終點卻如此一致。這對于女性群體而言是一個悲劇性的結論,但對于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卻是一個“令人鼓舞”的消息
墨菲定律揭示的是這樣一個正向反饋的過程:
如果你的天賦特別好,而你的智慧又在增長。此時反饋系統的給你反饋“笨一點也挺好”,于是你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
(負反饋:負反饋使輸出起到與輸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統輸出與系統目標的誤差減小,系統趨于穩定。)
當然現實過程更加復雜,在上述例子中,我們看到的反饋過程就是,一個人的貌美構成了其應對外部的武器,就是他不用不斷的反思和進取也可以獲得相對舒適的生活,在這里反饋系統給與的反饋就是:不思考,不作為。
生活中我們也常見到的是,同一個班,出生不好的人往往更加努力,家庭稍微富裕的孩子則表現的比較無所謂,同樣適用于這個道理。
定律不僅僅對女性有效,對男性同樣適用:
一個人先天的資源與后天的智慧的乘積等于一個常數。
拓展:
如果我們加入時間這個變量,用這個常數乘以時間。并對一個時間段進行積分,那這段積分就是我們在某一階段獲得的成就。
如圖,在這里我暫且將常數認為是能力,這條紅色虛線就是這個常數的值,黑色線條代表的是智慧圍繞常數上下波動的過程
方向錯了,越努力越痛苦
市面上絕大多數“老師”都希望通過灌輸各種智慧讓人一個成長:
智慧有哲理、有生活的技巧、有專業的技能·····
大多數人也都在認為是自己的知識還不夠多,知道的道理還不夠多,才導致自己無法提升,無數次的向上掙扎之后,是無數次失敗的痛苦疊加,以此反復,讓人倍感失望。
算法是沒有感情的,等式兩邊是相等的,常數沒有變,單純試圖改變智慧是沒有用的。無論你嘗試如何去改變智慧,常數都會以各種負反饋的形式讓這個公示成立。
常數到底是什么
常數=自我的真實預期
或許在一篇非常有趣且富有哲理的演講之后,你會對自己有更好的預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預期幾乎必然會消失,因為你的生活的環境沒有變化,你接受的信息沒有變化,你的父母、親戚、朋友、同事沒有變化。
你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的接受他們的預期,受這種預期間接或者直接的影響,你的預期逐步回歸到你這個層級的平均值。
下圖簡單的描述一下這個過程:
預期是怎樣形成的呢?
預期是每個人認知客觀世界并理性推倒的結果
如果我要問你成為什么樣的人,我想你會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這和面試官問你職業生涯規劃是一樣的。但實際上99%你心中并沒這種明確的預期,或者說這種預期在生理上并沒有達到一個讓你真實相信的高度。
對你而言,這種預期的回答更像是一種問題和回答的條件反射,在大腦中是一條記憶信息而非一種基礎的邏輯。
實際上,真實預期往往不由人一時的主觀意識所控制,而是大腦深處基于真實世界理性判斷的結論,是潛意識層面的復雜活動。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揚言要去死,在那一刻我相信,他的大腦并沒這種真實的預期。任何一個人在面臨死亡的時候都有根本性的恐懼,這種恐懼來源于生物進化的底層使命:生存!
無數囂張跋扈、揚言天不怕地不怕的死刑犯在執行死刑的前一夜,都會徹夜失眠、大小便失禁等嚴重生理問題,并且這種生理問題主觀上幾乎是不可控得,因為大腦感受到了那種真實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