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書,真的很難寫讀后感,且好啃賴啃,一周才啃了三分之一。
但是感觸還是頗多的,雖與書的內容關系不大,但是卻是讀這本書后的所引。
開卷有益
如果不是因為疫情被封控,把22年的書單重新瞄向了書柜多年擱置的書中,這本書,也許就此再躺30年,一點也不夸張。
從讀《書都不會讀》這本書起,書的作者就提倡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精準定位自己的提升、學習方向,有一定成就后再擴大知識網絡的版圖。
而其它,很多關于讀書的觀點,都是精準式的,不建議范圍太大,或者毫無目標。
但是讀了這本書,又領悟到“精準”的另一重含義。精準,無疑是知識領域的精準,選同類的書籍來讀,無可厚非。
但,如果心中有一個“精準”的定位,其實讀任何書,都會從中受益。這么說比較油滑,舉個例子,我目前學習主要精準在小說方面,但讀了《沉重的肉身》這本書,對于哲學,哲理的運用與主旨的深層含義,有了更多一點的感觸。
除此之外,書中對于《牛虻》一書的抽絲剝繭的分析,也讓我對于小說的人物與主題及情節的設計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這個“精準”,就是心中的精準,任何書,任何知識都為心中那一中心服務,助力。
故事情節的“設計”
去年底讀了幾本關于小說寫作的書,關于小說的各個環節,心中有了大概的雛形,目前除了要積累的文字基礎功底,最主要的就是情節的設計上。
所以,之后一直在尋求“設計”上,設計一個腦洞大的劇情,成了癡迷的目標,甚至忽視了人物的圓滿,而變成了一個什么事件,來確定一個什么樣的人物,這樣的顛倒情況。
從作者對《牛虻》旁觀的清晰觀點中,讓人深刻體會到人物的重要性,一個豐滿的人物,一個處在時代大背景下的人物,一旦立起來,他做什么事,都是理所當然,順其自然的。
情節的“設計”,不過是吃喝拉撒,因為人性的不同,時代的不同,而產生的再順暢不過的事件而已。
堅持的意義
每個人都應該就自己一直執著,或者想執著而未執著的事,嘗試著堅持一次,定一個目標,拿高中老師們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來表達此時的想法,再合適不過: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
那些堅持的人,都嘗到了甜頭,及此,想到了前段聽樊登講鄧亞平的那本書時,鄧從當時省隊嫌棄,到后來國家隊,再到后來世界冠軍。
中間有心酸嗎?那是毋庸置疑的。
在我看來她有兩樣人人都有的法寶,尋找和堅持。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相信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或者都必然存在問題這一普遍規律,也相信任何問題都有其解決的辦法。
找到辦法后,就是嘗試,不停地嘗試,這時候要做的就是堅持下去,因為合適的辦法并不能被第一個被找到,甚至可能是最后一個,因為找到后就直奔了下一個問題。
其實很多人,很多人都不知道,她更多的應該是快樂,她的那些快樂甚至是一些人可憐她的地方,比如說辛苦。
在她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并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堅持下去最后獲得小小成功的時候,很多人感嘆:太辛苦了,太累了,就為這一點點改變值得嗎?!
而她自己卻沉浸在解決問題的這個辦法本身,及通過自己親身實踐,而進一步自我肯定的自信之中。
她們的人生因為努力堅持的慣性,而變得越來越容易,雖然在別人看來,是越來越辛苦。
所以,她們這些人,也許同樣不明白,我們這些碌碌的人,明明可以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為什么選擇視而不見,無動于衷,直接躺平。
借用《沉重的肉身》中兩句話結尾:享樂和美好盡管都是幸福的,質地完全不同。當身體是靈魂的仆人時,生活就是美好的。
感謝老友多年前的推薦,感謝自己的倔強,感謝2022年立的flag,才能讀到這么好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