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1984》的尾聲,大腦里忽然出現了《沉重的肉身》,于是跟隨指引,拿起來這本在書架上沉寂了多年的書。
如果沒有師傅的隨讀,我想它會在被翻了幾頁之后,又被重新塵封。而塵封的理由被我定義為——作者的學識太過淵博,文章所涉及的領域甚是寬泛,內容又過于深奧。只簡簡單單的一個小例子,背后的水就深得很,超出了我所能夠理解的范籌,所以難免失神。
但,也萬分篤定,拿下它,會有所不同!
作者不僅學識淵博,且甚是幽默。之前說過,喜歡讀書跟醉心于游戲,喜好打麻將一樣,都是過活人生尋來的小樂子而已。現在更是覺得閱讀跟游戲通關,棋牌段手同理,分層次,論等級。段位越高,越易接近“巔峰體驗”。而不在同一個段位之上的讀者跟作者之間很難產生共鳴,但也未必全然,如果讀者愿意隨著閱讀進程不斷地延展深化自己,在不知所云、蒙燈轉向之時,仍然堅持,不畏難,不氣餒,并且本身擁有足夠高的潛質,或許是會爬上那級高高的臺階,然后,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在你的眼中卻不同了。
讀第二章的過程,并未出現乏味,而是興致很濃。漸漸明晰,作者在用講故事的方式,幫助讀者明白艱深的理論,或者說厘清本質。劉小楓老師相當幽默(不知道其他讀者是不是這樣覺得,我已經不知不覺中提到過很多次),且借由《牛虻》中的各個角色從多個角度來講述每個人眼里的事與人,剖析他所要表達的內涵,這也是我所要理解,并急切地希望快些了解的。
喜歡瑪梯尼講的故事“誤會是生命的自然狀態”中的一句話——在受傷之后仍然相信生命中的美好的可能性,把個體生命身上受傷和不幸的痕印化解成珍惜生命的意志。作者把它歸結為上帝的愛,我理解為生命個體的內在力量,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愛——愛的意志!
“情愛是最為純粹、也最為脆弱的自由。”——在閱讀中意興闌珊的我,忽然笑了:像我這樣的女人會可愛嗎?這個念頭在心底滋長出來,已經不是第一次有這樣的想法,曾經在讀周國平老師哲學作品時也冒出過同樣的念頭,或許內里覺得這樣的女人不甚可愛才會有此一問吧?
繼續讀下去。瓊瑪(女主一):我其實是個極端的女人……作者所做的嘗試,也許在試圖告訴我們,任何有人的故事,或者人寫的故事,都離不開人的本性,無關其他,如果有也只是作為人性的“掩體”。忽然想到了《1984》,在人性被極端壓制、人為忽略的情況下,仍開出絢麗的花來,這或許就是為人身的我們所背負的“原罪”。
蒙太尼里神父:“你不該蔑視一顆破碎的、痛悔的心”……上帝是幫助信徒承載苦痛與悔罪的意象。當人們不堪重負,上帝就會出現,背負所有的苦難,留下愛;另一些人則完全走向它的對立面,把上帝視為苦難與不幸的始作俑者,于是帶著不切的恨意。忽然覺得“上帝”是信服他的教士們為克服自身的軟弱所幻化的映像——強大的化身(這何嘗不是“上帝”的幸與不幸啊)。我會把所經歷的一切,歸結為自我本身,無論苦痛的歡愉的柔軟的隱忍的……皆在于那一念起,一念落。
亞瑟:“我就是無辜的人民”……想到“自我防御機制”,在現實生活中一種相當普遍的心理現象。它是自我面對有可能的威脅和傷害時一系列的反應機制。即當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環境因素的威脅而引起強烈的焦慮和罪惡感時,焦慮將無意識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機制,以某種歪曲現實的方式來保護自我,緩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保持自我和諧統一的過程。不記得是在哪篇文章里讀過這樣的句子:成熟的第一步是要勇于承擔責任。一個堅強而成熟的人,是愿意并能夠對自己和自己的人生負責的人。
我會重讀第一章,是因為我想并愿意那樣去做(也許不會再讀吧,一切皆有可能)。
之前寫了很多帶有批判意味的話,忽然覺得這不是一個心理咨詢師應該講的話,至少不是一個合格的心理咨詢師。站在每個人的角度,通過他們的眼睛去看世界,那么,所有的不合理皆是合理的。
關于第三章
故事源于男權社會,所以由男主在兩個女人之間完成選擇,不過,還好,至少存在選擇。我把她們理解為本能的“肉欲”和帶有責任的“傳承”。
雖然身體是第一性的,但單純的欲與靈肉合一的水乳交融相比較,缺少了身心一體的虔誠和歡愉所帶來的滿足。
在作者所羅列的一眾大師們的觀點中,喜歡柏拉圖修改老師蘇格拉底在《克拉底魯》中的觀點:據說身體是靈魂的符號。由此可見,我是一個精神致勝的人。但的確沒有了肉身的承載,帶有個人烙印的言詞和靈魂又將何去何從?忽然想到,前人的思想仍在,并繼續影響著后來者陷入沉思……
靈肉合一是最和諧完美的境界,為什么要拋離開來呢?或許,這樣的境界很難被達成吧,又存在損減消亡的可能,本就不易締結的平衡極易被打破,于是,在追求低耗高效的今天,速食快餐式的直奔主題的感官刺激,取代了高投入高風險的情感投資,這便促成了靈肉的剝離。匆匆,何以投入地感受更多的美好,慢下來或許是追求更高層次的前提,細細咀嚼,用心品味,靈肉合一,飛升上仙……
特麗莎尊重身體倫理的自然權利,承認這種身體倫理自體自根的價值,承認沒有靈魂的言詞的肉身樹皮般單純的快樂,但她無法給自己身體上靈魂的眼睛蒙上一塊黑布,吾輩亦然。
多維關系網,所帶來的生活世界的多層面和多面性,使生命中充滿著相互排斥和相互矛盾,必須放棄界定它的愿望,更不用說尋找確切答案了。
讀這本書相當吃力,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學識上的淺薄與虧空,又沒有跟上老師的步伐,更難!
想到了跟老師曾經討論過關于“自由”的話題。“自由”是有邊界的,或者是有邊界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不為方有可為!
“我喜歡”、“我想要”,是我心想和常說的話,也是對自己身體力行的高度概括。現在想來,卻是過于任性了,而恰恰又是家人成全了我的任性,愛他們!
小楓老師在書中問大家,欲望是不是完全自由的?欲望不是完全自由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個體幸福的自由想象不可能隨心所欲,人實際上是“所有復雜且經常是相對的分界的囚徒”,要像麥克那樣,守住相對的分界。
每個人都是自己欲望的囚徒。想要破解被覆的網,重要的不是擺脫而是掌控自己的生命欲望,對自己誠實,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命熱情。
關于對“上帝”的理解,我與基斯洛夫斯基很像——相信,個人化的,不須依靠別的憑借。
他認為這樣的原則就是:不可輕浮。不僅有美好的感情,而且這感情不可輕慢、褻瀆。
小楓老師很厲害,用他的方式告訴我們要如何抉擇……
讀書可以讓人歸于平靜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