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蕾
讀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脈絡清晰,文筆優美,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沒有空泛的虛詞堆疊,讓任何一個有設計師夢的人,能解開設計的神秘面紗,將它從神壇上拉下來。
什么是設計?
1. 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設計師要時刻保持對社會的敏感度。
2. 設計,歸根結底是我們對生活的發言。
3. 立體派、直線派、未來派、達達主義、新構成主義、造型主義、絕對主義、現代主義。
4. 基本造型元素:色彩、形態、質地、素材、節奏、空間、運動、點、線、面……
5. 后現代主義,指的是那種以建筑界、知識界和生產設計界為中心形成的流行現象,后現代主義是一種組織完善的符號體系,是一種式樣。
6. 創意并不是要讓人驚異它嶄新的形式和素材,而應該讓人驚異于它居然來自于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
7. 從無到有,當然是創造;但將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種創造。
8. 藝術是藝術家在面對社會時的意志表達,其發生的根本立足點是作為個體的個人。
設計基本上沒有自我表現的動機,其落腳點和你側重于社會。解決社會上多數人共同面臨的問題,是設計的本質。
9. 人不僅僅是一個感官主義的接受器官的組合,同時也是一個敏感的記憶再生裝置,能夠根據記憶在腦海中再現出各種形象。
在我看來,感覺和形象的組合是設計者在信息接受者的大腦中進行地一種信息再構筑活動。
10. 無印良品的理想,是它生產出來的商品一旦被消費者接觸到,就能觸發出一種新的生活意識,這種生活意識最終啟發人們如追求更為完美的生活樣式。
可以跟誰學?
1. 美術史學家Nikolaus Pevsner,其著作《現代設計的先驅》(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
2.? Bauhaus設計學院課程
3. 現代設計家Walter Gropius ,出生于德國柏林,他認為應該將各種藝術形式綜合起來。
瑞士人Johanne Itten ,懷有神秘主義的理想。
匈牙利設計家Laszlo Moholy-Nagy,以構成作為主要的造型手段給新時代的造型帶來了活力。
瑞士抽象主義大師Paul Klee,俄國感性抽象主義大師Wassily Kandinsky,力圖以生命有機體所具有的秩序與力量作為原型。
德國設計師Oskar schiemmer 將日常的現代主義作為研究對象。
4. 信息建筑家Richard Saul Wurman指出,新技術的出現并非是為了取代那些“舊”的,而是舊的要容納新的。
5. 日本建筑家坂茂,以“紙管”建筑聞名世界。
6. 日本建筑家隈研吾,建筑觀是“建筑師不能以建筑的名義向世界展示過度華麗的造型”。
7. 產品設計師深澤直人,探索人類“下意識領域”。
8. 室內設計師杉本貴志,無印良品第一家旗艦店設計者。
9. “Re-Design二十一世紀日常用品再設計”展覽。
10. 世界平面設計師大會。
我學會了什么?
當我們想了解一個全新的領域時,如何開始入門,是一個令人焦慮的問題。
于是,在我讀原研哉這本設計學書籍時,盡管它不是經典基礎讀物,還是將其中涉及到的書籍人物摘錄出來,日后一一閱讀研究,這應該是最“笨”的方法了。
當一個作者的表達和理念都讓你產生共鳴,那么他就能成為你入門的指導老師,設計的本質是相通的。
設計,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而是著眼于日常,為舒適明亮的生活而存在。
設計,需要我們打開全身的敏感器,發現最細微的情緒,跨界找到事物間微弱的聯系,并用最恰當的方式解決問題。
設計,是無論你在任何領域做任何工作,都有用武之地的能力。
沒有什么,能阻止你成為一個設計師。
# 感謝閱讀,你的打賞,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