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三個男人的復雜關系---《長恨歌》領讀(八)

各位親愛的書友好:
《長恨歌》共讀時間:6月1日-6月15日
今天我們的共讀目標是王安憶《長恨歌》的第二部第三章。

今日共讀:
康明遜、薩沙來了又去,最終卻誰也沒有能陪她走完一生的勇氣。身懷六甲,身陷絕境,與程先生的重逢是王琦瑤畢生最幸運的事。他無怨無悔地照顧她和她的孩子。王琦瑤心想,若是他提出,她也定是不會拒絕他;但程先生是君子,從不在她那里過夜。

11 康明遜

《長恨歌》.jpg

在這些混沌的夜晚里,人心都是明一半,晦一半的。毛毛娘舅,也就是康明遜,是王琦瑤心里的那一半明,也是那一半晦,雖是不敢想,卻還是要去想。

康明遜生于大戶人家,是二房所生的孩子,卻是他家惟一的男孩,是家庭的正宗代表,所以他不得不在大房與二房之間來回周旋,對于家庭卻沒有半點歸屬感,甚至跟母親的感情也是相當淡漠。

他向王琦瑤尋求慰藉,傾訴心事。他其實早是已知道王琦瑤是誰了,王琦瑤是上個時代的一件遺物,她把他的心帶回來了,但他卻始終沒有背叛封建大家庭跟王琦瑤走到一起的勇氣,只好一再說“我沒有辦法”,可又舍不得放下。

終于在一個晚上他們之間揭開了帷幕,帷幕后頭的景象雖不盡如人意,畢竟是新天地。這一個晚上的到來,雖是經過長久準備的,卻還是猝不及防,有許多事先沒想好的情形,可如今再怎么說也晚了,該發生的都發生了。

他倆的交往本是不抱任何希望的,雖然嚴師母的介入給他們增添過一絲希望,但那希望最終也是成為泡沫的,從此他們不再去想將來的事,將來本就是渺茫了,再怎么架得住眼前這一點一滴的侵蝕,使那實的更實,空的更空。

倘若不是后來的那件事發生,他們幾乎以為日子會一徑這么下去,把那將來推,直推進眼不見心不煩的幽冥之中。后來的那件事,其實不是別的,正是將來的信號。這件事就是,王琦瑤懷孕了。

對于懷孕,倆人是不知所措的,一籌莫展的,事情拖到不能再拖、須有個決斷的時候,王琦瑤忽然心頭一亮,想起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經常來家做客的薩沙。

12 薩沙

長恨歌.jpg

薩沙是革命的混血兒,是共產國際的產兒。他是這城市的新主人,可薩沙的心其實是沒有歸宿的。他自己也搞不清自己是誰,到哪邊都是外國人。薩沙表面上驕傲,以革命的正傳自居,其實是為抵擋內心的軟弱虛空,自己壯自己的膽。

王琦瑤想到他是再合適不過的,對別人下不了手的,對他卻可以。康明遜見薩沙晚上進入王琦瑤的家再沒有出來,從此便不再來了。

薩沙將王琦瑤當做許多喜歡他的女人中的一個。要說薩沙可憐,他自己卻不知道。見王琦瑤待他親熱,康明遜又不上門了,便以為是戰勝了他,虛榮心很是滿足。

幾次過夜之后,王琦瑤把懷孕的事情告訴薩沙時,薩沙眼睛里掠過疑慮的神情。

薩沙的心真的疼痛了,他不知是發生了什么,事情竟是這么一團糟。切莫以為薩沙這種混血兒沒有心肝,他們的心也是知冷知暖知好歹的。他知道王琦瑤欺他,心里有恨,又有可憐。他有氣沒地方出,心里憋得難受。但還是陪王琦瑤上了幾趟醫院,手術的日子也最后定下了。

臨到手術這天,忽又有事。薩沙的姨母從蘇聯來訪問,要他去北京見面。王琦瑤自己去的醫院,臨到醫院又打退堂鼓折回了家。

薩沙決定去蘇聯是因為對眼下生活的厭倦,希望有個新開頭。他想混血兒有這點好,就是有逃脫的去處。這逃脫你要說是放逐也可以,總之是不想見就不見,想走就走。

13 還有一個程先生

程先生.jpg

與程先生故人重見,是在淮海中路的舊貨行。

程先生與王琦瑤的再度相遇,是以吃為主。這吃不是那吃,這吃是飽腹的,不像以往同嚴師母幾個的下午茶和夜宵,全是消磨時光。

程先生出入王琦瑤處,無怨無悔地照顧她的飲食起居和她的孩子。每次都是王琦瑤心想,若是他提出,她也定是不會拒絕他;但程先生是君子,從不在她那里過夜。惟其因為程先生的不失毫厘,反使她生有愧疚的心情,覺得對不起程先生的等待。

他們有時候也會談到一些故人,比如蔣麗莉。這些年里,程先生倒還有蔣麗莉一些消息,知道蔣麗莉參加了革命,退學當了一名紗廠工人,做了工會干部,嫁給了紗廠的一位軍代表。他們商量要去看望蔣麗莉一回,卻猶豫不定。

正當他們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去看蔣麗莉的時候,萬萬想不到的,蔣麗莉竟然自己找上了程先生的門。

蔣麗莉正在填寫入黨申請表格,個人履歷里中學這一階段,需一個證明人,她就想到了王琦瑤,所以她找到了程先生,問他有沒有王琦瑤的住址?

程先生帶蔣麗莉來到王琦瑤住處,房間里的三個人是在尷尬中分的手,又是在尷尬中重聚, 宿債未了的樣子。

送走了蔣麗莉,程先生和王琦瑤各坐方桌一邊剝核桃,他們其實都是已經想好的,這一生再無所求,照眼下這情景也就夠了,雖不是心滿意足,卻是到好就收,有一點是一點。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