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聽聞離異家庭孩子的情況時,我突然想起了高中舍友說的話“你如果不說,我們還真不知道你父母離異。”我說:“為什么?”她說:“因為你不像離異家庭的孩子,一般離異家庭的孩子比較內向、沉悶,不太喜歡交朋友,而你不一樣,你開朗樂觀也很好相處。”
要說起這“偏差”的開朗樂觀的性格還真要感謝我的媽媽,是媽媽的教育方式讓我變得不像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
他們的離婚我一點也不訝異。
我爸媽離婚前,媽媽就給我打過了“預防針”,讓我在潛意識里做好了父母離婚的準備,媽媽曾經問過我“如果我和你爸離婚了你會跟誰?”我毫不猶豫地回答“跟你。”從媽媽問我這句話起,我就知道他們的婚姻出現了不好的狀況,離婚是有可能的事。媽媽這樣詢問也許是在告訴我,父母的關系已經要到了不可緩和的地步,而孩子,你要做好準備。
當然,并不是只因為一句話就可以說明什么,也有很多父母說了這樣的話,到最后也沒有做出離婚的決定。
除了那句詢問,我的媽媽還問了我一句話:“你覺得爸爸媽媽離婚怎么樣?”先說明一下,我媽媽問我這句話時,那時我初一。我聽到這句話想了一下說:“如果離婚可以讓你過得好,那就離。”好嘛,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自己好明白事理啊。怎么說呢,父母在我剛上初一不久就開始出現了吵架的情況,一個星期有三天都在吵,吵的內容我是記不清了,我只記得當時的自己想阻止,想緩和,但似乎沒有辦法再緩和了。父母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好幾個月,后來的感覺就是煩,不想回家,一回到家就是聽他們在吵。看著父母那么多次的吵架和媽媽難過的神情,突然覺得,這樣吵架媽媽很難過,我們過得也很辛苦,既然無法緩和那就離婚吧。雖然我也是初三了才知道父母早在我初二下學期就已經離婚了,他們背著我辦了離婚,但媽媽早就在這之前給我打好了預防針,在我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沒有很驚訝,難過還是有的。而正因為我的內心做好了準備,我才能更快的從父母離異的陰影中走出來。
離婚確實是大人的事,但怎么樣讓這件事對孩子的影響降到最小,那也是你們大人的事。
看到這里你大概會想,我當時才初一怎么會因為母親的幾句詢問就能有這樣的想法呢,當然不可能只因為幾句話就能讓一個初一的孩子就如此明事理。最重要的一點是:溝通。
當時的我雖然才初一,但媽媽想過告訴他們離婚的原因,想過要用溝通的方式讓我做好心理準備,而不是突如其來,讓我措手不及。
媽媽告訴我他們離婚的原因,并非要直接說出他們為什么離婚,也不是將細節完完全全的說出來,而是簡單的告訴我說,“爸爸媽媽現在的關系很不好,我們之間出了一些問題,很有可能要離婚,至于其中的原因媽媽再找合適的時候和你說,你要懂得慢慢接受。”我認真的聽了媽媽這句話,告訴自己這沒有什么的,我要學會接受。從媽媽和我說了那句話后,我就每天告訴自己要學會接受,慢慢的我也接受了父母離異的事實。
媽媽除了告訴我原因之外,還時不時的和我聊天、溝通,時時觀察我的情緒變化,是否受到父母離婚的影響。每次溝通,媽媽都會很耐心很溫柔地和我是說:“你不要操心爸爸媽媽的事情,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將這種情緒帶到學習生活中。即使我們離婚了,他還是你的爸爸,你也可以去看望他,看望奶奶。”這樣的話有很多很多,每一次我都很認真地聽媽媽說,也把這些話都記在心里。就是這樣時不時的溝通,才讓我不受父母離異的影響而專注于學習。
媽媽也常常告訴我,我是她的希望,她會把更多的經歷放在我的身上,而不會急于尋找下一段婚姻,希望我能不辜負她。雖說媽媽將希望寄予在我的身上,但媽媽從不要求我到達完美,只希望我能多努力,盡力做到最好就可以了,媽媽從不將巨大的壓力壓在我的身上,但我知道,那些壓力都在她的身上。媽媽也不會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相比,“我的孩子很懂事,很努力,這就好了,別人的孩子如何那也是別人的孩子,和我沒有關系。”就是被這樣的愛包圍著,我才能如此平靜地度過“父母離異”時期。
但如果說我開朗樂觀的性格是在媽媽的潛移默化下形成的。婚姻的失敗,大概媽媽比我還難過,媽媽更想挽回,但已無能為力,也無法繼續生活,不得已只能離婚。但即使這樣難過,媽媽也不會表現出來,因為此時的她一心都在她親愛的女兒身上,她不能難過,不能將負情緒帶給自己的女兒。投入工作,為我賺取學費,似乎這件事情沒有發生。而媽媽在那段時間在我面前表現出來的都是開朗樂觀與堅強,正是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下,我也變得開朗、樂觀、堅強。
現在的我,由衷的感謝我那開朗樂觀又堅強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