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經濟學018 - 最終產品的供需決定原材料的成本
1. 內容總結
今天所講的內容,是批駁成本決定論,梳理供需決定論。成本決定論是錯誤的,不是原材料成本,決定最終產品的價格。而是最終消費品的供需,決定了最終消費品的價格,而這個價格,再反過來決定前面每一種生產要素的成本
資源之所以有價,是因為最終產品有需求。
朋友采石場旁邊那塊地之所以有價,是因為有最終的需求者,他們在競爭,所以才有價。
成本決定論是站不住腳的。
按照傳統的理論,地的價格越高,所以最后的產品價格就越高。而根據會計學,產品的價格是由一層層原材料的成本加起來,再乘以一個合理的利潤率,等于最終產品的售價。如果這個理論是正確的,那么企業家如何才能掙錢呢,他們就應該把所有原材料的成本都提高,這樣凈利率就不斷攀升了。
成本決定論所隱含的邏輯關系,也就是產品的原材料成本決定了產品的最終售價,這個因果關系是錯誤的
供需關系決定產品價格,產品價格決定資源成本,這才是合理的邏輯。
世界上不存在合理的利潤率,商人是能賺多少就賺多少,賺完以后,再把賺到的錢歸功到前面的生產要素里面去。同樣的,世界上也不存在什么合理的虧損率,虧起來沒有什么合理不合理的,血本無歸也很正常。能夠進行這樣逆向思考的人很少。
政府拍賣土地會不會推高房價?
政府賣的地之所以高價,是因為最終需求者對這個土地有需求,這個土地的價格才會漲上去。
是人們對最終產品的需求,也就是對房屋的需求導致房價更貴,而更貴的房價導致土地價格更貴。原材料和最終產品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反過來的。
如果政府免費把地送出去,那么最終的房價會不會有變化?
政府免費派地和拍賣土地,會產生什么差別?唯一的區別,就是政府的收入是明錢還是暗錢。
2. 課后思考
今天這個供需決定論比較好理解,但是在生活中經常被忽視,人們總是容易走入成本決定論的誤區。
很簡單的,你開一個店,總覺得自己的產品質量非常好,一定會有人來買,結果不管你質量多好,如果沒有人來買單,你這個產品的價格就上不去,就不存在利潤可言。
所以成本決定論,是一廂情愿的一種天真想法。
以前一直覺得政府拍賣拍的價格很高,所以房價也會高,某種程度上是錯誤的。
但是,如果政府還是使用現在的限購、限供正常,那么這個其實還是對的,某種程度上是符合邏輯的。因為調控限購限貸,壓制了大家的購房需求,打壓了大家能夠付出的價格(假如不限購,那么是不是會有更多交易,在供給如此之底的情況下,房價怎么可能不升高?限貸,使得消費能力降低,本來手上有100萬付3成首付就可以買了,現在首付要7成了,沒法買了)。
2.1 課后習題
請問,凝聚人類勞動力越多的產品,價值就越高,這個觀點對不對?
我覺得是不對的。
首先,這里說的是價值,不是價格(不知道是否筆誤),無論是哪種都是不對的。
一臺手機,凝聚人類的勞動力夠多了吧,如果沒有人使用,那么他有什么價值?如果沒有人來購買,又存在什么樣的價格呢?如果他的供應非常多,總有可對比性,那么他的價格必然也上不去。
3. 與現實的聯系 / 對現實的指導意義
供需決定論一樣適用于人。
其實人也是這樣的,你的崗位、工作并不是由你投入多少努力決定的,而是由市場決定的,由你的公司愿意給你付多少工資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