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在中國的學科教育中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關乎語文教育的內容和性質的爭論一直是語文教育中最火的論點。在如今快節奏的高要求的教育背景中,“語文教育應該教什么?”之類的問題值得我們這些準教師去深思。
語文教育應該教什么?
關乎教育對于受教育者的影響,在如今的社會要求中更多的倡導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但《教育基本原理》中關于教育是這樣定義的“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這樣的教育定義明顯注重于學生共性培養,教育更注重于階級性。在這樣的教育大背景之下,語文教育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也便愈加顯露,形成了教育大綱和教育本質嚴重脫離,教育口號和教育具體實施嚴重脫離的現象。
在我的語文教育觀念里,語文教育分為“理想“和”現實“兩個層面。
在“理想”的層面里,語文教育的受教育對象只有學生這一主體,拋卻所有外在的,附加的社會要求,學生不是社會教育實驗中的“小白鼠”尤其注重于學生的個性培養。所謂“愚者看表象,庸者看現實,智者看希望”我希望語文教育可以給予學生智慧和美的享受,給予學生語文的視野和健全高尚的情操。使學生自己去探索語文學科的世界的美好,讓學生在文學經典名著的熏陶下培養自己的語文審美,培養形成學生健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有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雄心壯志。
在“現實”的層面里,在響應為祖國培養“共性”和“個性”全面發展的棟梁之才的前提下,語文教育要注重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課改后關于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爭論喋喋不休,甚至有教育者提出拋卻“工具性”,只注重“人文性”。這樣做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兩敗俱傷。
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根本屬性,是設立語文學科的理由,也是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獨特性。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歷練之。”訓練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語”指口頭語言,“文”指書面語言)是語文科的專責。
? ? 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屬性。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這一課程性質。人文性,可以理解為人性與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表與里、皮與毛、血與肉的關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鮮活的生命。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與生俱來、相輔相成的。沒了工具性,便沒必要設語文課,人文性也無從談起;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字、詞、句、篇,枯燥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恰切的做法是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淀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
語文教育應該教什么?這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它可以隸屬于不同的階級和角度,重要的是教師如何去抉擇,如何在社會全體對于教師教育的評價認知和受教育主體—“學生”當中抉擇。我的語文教育觀在“理想”和“現實”的層面去分析,但我更愿意在“理想”這一層面將我的語文教育觀念分享給大家。我也迫切的希望整個的教育大環境可以發生“以學生為主體”的“由內而外”的大變革:學生成才不屬于階級,而是屬于自己,屬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