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會記得高中課堂上,激揚文字,一腔熱血的和語文老師一起談論元稹。對這個人,某些情史和做人,深惡痛絕,老師淡定的告訴我們,其實在古代有些是人的人品和作品是不相符的。
其實還有很多潛臺詞,我們太年輕,我們太認真了,我們的世界非黑即白太明顯,我們還懷著一顆年輕的心,對這個世界的不平要喊出屬于自己的聲音。
想想那時真好,我們肆無忌憚的談論,關于文學,關于夢想,關于這個世界的對與錯,關于這個社會的不公與不安。我們可以毫無忌憚的抨擊別人的不公,因為那時的我們涉世未深的像一張白紙,我們在很多事情是問心無愧的。而后的我們,現在的我們,早已沒有了當初的憤青,對現實的屈服和讓步,我們已經很難做到問心無愧,對這個社會評論和探討聲音越來越小,然后慢慢消失。
突然看到微之的元和十年旅宿商山道,山月將曉,桐花滿地。我曾憤慨他的往事,人品,卻也在同時看見他的才華,我依舊喜歡他寫下的詩句。如果歷經歲月,最后還能歡喜,大概是真的歡喜,漸漸明白,為什么許多人對有才華的人如此寬容。文學史對元微之,張幼儀的哥哥對徐志摩……
關于過去,關于文學,關于原諒。
關于我的故事:那時的我們聚在一起聊詩歌,聊夢想,聊未來,卻忽略了眼前的現實,而后我們終將走散在通往未來的路上。我也希望自己能夠釋懷,原諒忽略眼前現實的自己,也希望我終將走向一個自己想要的未來。
2017-12-12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