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個影評~
最近幾天連續看了中場戰事和潘金蓮,總有一種感覺,就是這兩部電影挺像。
李雪蓮和比利林恩,有著不同的性別,來自不同的國家,處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何以相像?我想答案應該是“痛楚”。
李雪蓮,一個被丈夫誆騙,由“假離婚”變成“真離婚”,在一系列的陰差陽錯下,將進京告狀作為自己人生動力的中國中年婦女:比利·林恩,一個因姐姐被未婚夫背叛,而大打出手,最終為了避免坐牢而遠赴伊拉克當大兵的美國少年男孩。
“秦玉河死了,我的狀也不能告了,感覺人生都沒了活下去的動力”——李雪蓮如是說;“當有人來表揚你這一生中最糟糕的一天,這感覺很奇怪”——林恩這樣說。
年年歲歲痛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雖說造成痛楚的原因千差萬別,但其結果是那么的相似——人因痛楚忍受著夜以繼日的折磨。
這種痛楚不僅是個人的痛楚,也是整個社會的痛楚。拿潘金蓮里面的話來說就是“小與大的關系”。
李雪蓮的痛反應的是中國僵化的官僚制度,相互推諉,不辦正事,更多的是朝“內”的思考;林恩的痛反應的是老美經年累月的對外戰爭對普通美國家庭造成的傷害,更多的朝“外”的反思。我想馮小剛和李安都是想借自己的一部電影來或多或少的反應一些現實,喚醒一些良知吧。
電影反應現實,而現實又反作用于電影。光影之間,喜怒哀樂盡收眼底,我想,這也許就是電影的魅力所在。
話不多說,我去搬磚掙電影票錢了,這個星期還有兩部心水的電影上映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