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蕾 宜昌 焦點中級七期 堅持分享第162天
今天中午,我、鄭老師、鄒老師三人又進行了一次地面約練。
在兩位老師的謙讓下,我挑戰了咨詢師的角色。我其實很忐忑,和鄭老師特別熟,我覺得自己可能很難得保持中立和空杯,并且會有一些在意:“如果我沒有幫她解決問題,怎么辦?如果我做得不好怎么辦?”心里有這些雜念,剛開始一直用笑來掩飾自己的不安。
好在,后來慢慢地收住了自己的情緒,進入咨詢師的角色。
今天的咨詢,自己覺得做得很失敗。
我的反思:兩位老師也指出一個問題,開場的時候沒有必要告訴來訪者“焦點咨詢是不給建議的,而是以來訪者為主,共同去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能我說的語氣不是很好,讓來訪者和觀察員在這一點上不舒服。她們建議可以換一種方式說出來,可能更容易接受些。
我感覺今天的問話還是朝向正向的,朝向解決的。但在問得過程中還是很混亂,自己思路也不是很清晰,一度忘了要怎么去說。當我把問題拋給來訪者時,她不是很愿意回答,她也不想去思考。我感覺我也等了,也沉默了,沒有出來更多的東西,這讓我也很挫敗。
來訪者反饋時說,我如果能再具體些,具體到某個時間點而不是時間段,惑許她就更愿意說;還有來訪者希望有啟發式的語言,而不希望一直問她,讓她去反思和找解決的方法。這個,我確實沒有理解到她。我可能帶有自己的預設,我覺得我說到這里,她就應該會明白,或許會想到自己該怎么做了。
我的困惑:我覺得自己今天問得太多了,但是不問來訪者又等著不說話,那要怎么進行下去。咨詢師說多了,問多了,來訪者沒有自己思考的時間,可不問又沒法進行下去。
面對一個問題,雖然說來訪者是解決問題的專家,可她就是不知道怎么辦?在那樣的情況下,自己還是不知道要怎么去引導?要用什么恰當的語言去引導。
具體化技術還需要多練習;評量問句可以更靈活,評量的維度要清晰。
引導過程中,應變能力還有待增強,要真正理解來訪者。
突然覺得,做咨詢好難啊?太難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