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是很矛盾的,對于小孩子,會叫媽媽了,表揚;會走路了,表揚;上學了第一次考100分,表揚,而仔細聽一個中國對她孩子的表揚,無外乎,寶貝,你真棒。寶貝,你做得真好。寶貝,你是第一名。翻來覆去就這幾句對白,但是效果立竿見影。中國小孩大約就是從讀書開始逐漸告別被表揚的,理由是,你都這么大了,還需要表揚?
為什么不表揚大孩子了。一是在中國家長的觀念里,從小表揚,用正面積極的語言來教育孩子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把好習慣保持下來,所以堅持正面強化。而一旦孩子接受學校教育之后,家長一心讓孩子以學業為重,忽視了對孩子其他能力的培養,而對孩子的表揚,家長認為老師能擔負起責任。對于成績好的學生,家長會認為表揚多了會讓孩子驕傲,反而不好。對于成績差的孩子,家長不批評都算好的,也不能善于發現孩子的進步。二是很多中國人并不擅長表達感情。對于贊美這種感情特別不擅長,也并不理解表揚對于成長能起到的真正意義,沒有與時俱進的學習如何表揚一個不斷進步的孩子。有關調查顯示:中國人要么不會贊美,要么贊美得很寬泛,贊美之詞放之四海而皆準,顯得過于浮夸和虛假。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一書中寫道:“在有才能的人周圍,肯定有贊揚聲。那個人也會輕易接受表揚,這樣的'得寸進尺,沾沾自喜'并不是什么小人行為,而是使人向著未來展翅高飛的原動力。”而他自己在未成名之前,在不夠自信或者不安的時候,也是靠這酒吧媽媽桑的鼓勵支持下去的。
我也是需要受到肯定才能繼續前進的人,雖然每次受到表揚我還是要假裝謙虛一下。比如我的網評文章上了中央媒體我就會繼續寫寫,但中央媒體不理我的時候我會懷疑自己的能力,然后就不寫了。典型的需要表揚才有動力。
如何正確的表揚別人呢?這里有個深深的內在邏輯是你不能等著被表揚,因為周圍的人可能也不太會。比如二萬就不太會表揚人,需要表揚的時候我會直接跟他說表揚我,像我這么直接的人不多,何況要來的表揚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們要主動練習如何正確表揚別人。首先,要有勇氣,能對別人說出你做得很好。因為長久的教育讓我們別人或者自己做事都是本來就是該做的,不需要表揚,具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精神。我們要戰勝這種惰性思維,樹立表揚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的觀點。第二,正確的表揚,表揚越細越好。一個人做了一件事,在表揚的時候要認真的指出那里做得好。比如你表揚一個女生好看,那你不能說你真好看,你得說你的衣服真有品味,真符合你的氣質。這就不只表揚了外在,連內在一起表揚了。第三,適度的表揚,表揚多了感覺太假。如果你見誰都表揚,而且表揚的不太合適,效果反而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