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珊芏喔改?,這第一任的老師做的并不怎么樣。
我也做的不怎么樣。有時候簡單粗暴,有時候放任不管,錯過了孩子的一段成長關鍵期,帶給過孩子嚴重的傷害。
好在反省及時,還有時間。那讓我們一起好好學習,多多讀書,學做孩子的良師益友。
01
或許因為工作關系,我接觸到很多家長父母。文化水平層次高低都有,重視孩子教育的也很多。但有明確教育目的與教育理念的并不多。
有的說,我只要孩子快樂就好,于是帶孩子各種玩,帶兒子參加各樣成人聚會,總之,自己干嘛就帶孩子干嘛。
而有的呢,則正好相反。給孩子報各種各樣補習班,培訓班,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怎么辦呢,這個社會就是這樣,你要適應這個社會。他們說起理由言之鑿鑿。
還有的呢,在教育的問題上,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全憑心情或經驗,自己事情多了,就把孩子晾在一邊,等到哪天有空了或者愧疚了,再來補償。
當然也有干脆當甩手掌柜,只顧自己瀟灑,將孩子托給老人照料的。
不管哪一種父母,生兒育女,我們都要為其負責到底。
正如《傅雷家書》序言中說的那樣,人的生命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無盡,通過親生的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為社會為祖國為人類所能盡的力量,因此培育兒女也正是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世界所應該盡的一份神圣的義務與責任。
那么,首先教育理念最重要!
傅雷在《傅聰的成長》這篇文章中寫道:
第一,把人格教育看作主要,把知識與技術的傳授看作次要。童年時代與少年時代的教育重點應當在倫理與道德方面,不能允許任何一樁生活瑣事,違反理性和最廣義的做人之道,一切都以明辨是非,堅持真理,擁護正義,愛憎分明,守公德,守紀律,誠實不欺,質樸無華,勤勞耐苦為原則。
我覺得傅雷的教育理念還是相當有遠見的。傅雷曾經要求兒子: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藝術家,再其次才是做音樂家,最后才是做鋼琴家。他希望傅聰成為一位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正是父親這樣的教育,傅聰不管國內家庭所遭受到的殘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始終嚴格對待他的藝術,這與父親給他的精神養料是分不開的。
02
和孩子要有充分的情感交流。
孩子小時候最信任的人應該就是父母。信任你,有什么話都愿意和你說。但隨著慢慢長大,漸漸地有些話孩子就不和父母說了。很多家長和我抱怨過,這孩子每天回到家什么都不說,一聲不吭,想什么都不知道!
除了孩子成長中有自己的空間,和獨立的思考外,我認為很大的原因是家長自己造成的。
想一想:你有多久沒和孩子認真溝通過了?你們交流是平等的,還是以你為主角,說教訓斥為主?
學會和孩子溝通交流,或許是我們現在父母必學的功課。
讀《傅雷家書》的時候,我深深地為他們父子之間的這種親情交流所感動。
在傅聰第一次出國學習的時候,父子之間的書信溝通交流,將傅雷內心中的拳拳愛子之心,展現的淋漓盡致。
他寫到:
跟著你痛苦的童年一起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藝術的壯年。幸虧你得天獨厚,任憑任何打擊都摧毀不了你,因而減少了我一部分罪過??墒墙Y果是一回事,當年的事實又是一回事:盡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
你走后第二天,媽媽哭了,眼睛腫了兩天: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淚。我們可以不用怕羞的這樣告訴你,也可以不擔心你憎厭而這樣告訴你。人畢竟是感情的動物,偶爾流露也不是可恥的事。何況母親的眼淚永遠是圣潔的,慈愛的!
今天是除夕了,想到你在遠方用功努力,我心里說不盡的歡喜,別了,孩子,我在心里擁抱你!
像這樣抒發情感的語句,幾乎每一封信中都有。把孩子當做朋友,坦誠地表露自己的想法和態度,孩子又總會不懂呢?對吧?
作為父母,難免“嘮叨”、“說教”,但如果我們能夠有明確的教育理念,能夠跟孩子做好充分的情感交流,那相信,孩子也會懂的父母的良苦用心,并且會健康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