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3給教師的68條建議 第三章寫教后記和觀課記

第三章寫教后記和觀課記

7.下節課我能教得更好

教學反思在教師專業成長中被視為重要的路徑。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的“經驗+反思+成長”的“教師成長公式”,葉瀾教授“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的教誨,流傳甚廣。

寫教后記,實質上是以真實的課堂情況、現象來重新“深度地”審視備課中預設的課堂,發現問題和不足,總結經驗,從而不斷提升備課時預設課堂的精確度,提高駕馭課堂、引領學生學習的實踐能力。

教后記,從其存在的本來意義看,也如教材解讀文章一樣,首先是寫給自己看的,其內容的核心應該關注的是“下一節課怎么教才能教得更好”。

預設時的思考與課堂實際情況的對照、評價,以及引發新的教學思考,是教后記文章的主基調。所以,寫清楚教學的背景,即這節課自己預設的教學過程、策略是什么,或者說,在這節課之前,這個知識點的教學經驗是什么,學生的水平、學習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難,等等,是非常必要的。

在做教學反思時、寫教后記時,如果能夠對照備課時的種種預設細致地一一探討,那么“找不準反思點”,就很少存在了。

教育理論素養對教育實踐品質的影響毋庸置疑。

建議渴望專業成長的教師要重視提升教育理論素養,尤其要主動尋求學科教學的教育理論支撐,建立自己的課程觀、課堂觀、教學觀、學生觀。

8.怎樣寫好教后記

主要筆墨應放在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

第一,化整為零,深入反思,獨立成篇,形成系列。

可以一個問題或現象寫一篇。

總結出一個“主題”......用簡練的語言把它提煉出來作為標題。

先呈現課堂教學的情境,然后從多個方面分析出現這種教學現象的原因,是成功的地方,總結出一個經驗或規律,是遺憾的地方,從多個方面分析原因,提出改進的建議。

第二,少些課堂實錄,多些規律總結;少些細枝末節,多些“狀態觀照”。

而是建議教師更要學會從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現象中發現問題,分析這種現象,研究這些問題。

第三,別讓“課堂生成”喧賓奪主

當“課堂生成”出現時,評價它是不是真正有價值的課程行為,有一個原則,即“生成”的課程資源應能為預設的教學目標服務,至少不妨礙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或者是有助于升華“課程目標”。用“課程目標”,而不說“教學目標”,是指有些“課堂生成”雖然妨礙了一節課教學目標的達成,但是從課程價值實現的高度來看,對學生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是有意義的。

寫教后記,一定不能忘記對教學目標本身、教學策略運用過程的深刻反思。

第四,視野寬一些,不局限于一節課。

從目前教育報刊發表的教后記、教學案例反思來看,大多是一節課、一個知識點教學后的記錄與反思,而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檢測,如作業設計、練習題設計,很少有呈現的。

教后記,教學案例反思的寫作,研究視野應再大一些——一節課后寫一寫,一個知識點的教學全部完成后寫一寫,一個學期的教學結束后再寫一寫,內容應涵蓋課程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的整個教學過程。

9.觀課記:夢想是需要啟蒙的

一節課容量有限,教學目標的設定非常關鍵。

對于一節課來說,核心是教學內容,即教師想要教些什么,想讓學生獲得什么。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方法,則要根據教學內容來靈活掌握。

10.如果我來教......

不管要不要發言、議課,都要求自己整理出一篇觀課記。

從參與議課的角度看,寫觀課記就要涉及這樣一些內容:

(1)找準觀課時關注的點,或者說明確觀課的目的,即我觀摩這節課是為了什么。

有了觀課視角,觀課記中就要相應地重點呈現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2)無論什么樣的觀課目的,都應該先了解這節課的教學內容,自己心中要有一個教學的“預設”,即如果我來上這節課會如何設計,要用哪些方法給學生傳遞哪些重要信息。

這時就需要我們在觀課時從執教者的教學組織中,分析其預設的教學目標、教學組織策略。

(3)觀課記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結合自己的觀課目的,對自己研究、探討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闡述。

一個很有效的模式就是用“如果我來教......”的話語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考。

(4)觀課記還可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這里指學生的整體狀態。

(5)觀課記還有一個角度,就是從對一節課的研究延伸至對如何上好一類課的深入思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