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有位很著名的風景畫家叫柯羅,他晚年說過一句話‘我每天早上醒來向上帝祈禱,讓我像小孩一樣天真地看世界’ 。我歲數越大越明白這句話,孩子們都是我的老師,沒有學畫這件事情,甚至沒有畫畫這件事情,要緊的是大家都有眼睛?,F在春天來了,我在公寓旁邊走,發(fā)現每朵花兒都好看,每棵樹都好看,那個時候我覺得我可能只有5歲。 ”陳丹青如是說。
在廣美看展的時候,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來看畫。上圖的父子是很有趣的一對,爸爸一直想站著認真看一幅畫,寶寶一直不給停,一直讓爸爸去看別處。我比較閑,跟在這對父子后面走了一段。很佩服爸爸的處理方法,他并沒有去向孩子解釋這些畫的要表達的是什么,或者說問一些孩子這幅畫好不好看,美不美的問題。他就是對孩子說,你認真看看嘛,和爸爸一起看。看完了就走。很多家長會走進一個誤區(qū),以為引導就是要告訴孩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值得欣賞的。早早去灌輸給孩子一個概念。然后孩子就停留在這個概念里,但是這是不是孩子自己感受到的,自己想到的,自己理解到的呢?我們一直說要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性?但是何為自主性?如果“在夏天給鳥兒食物”,就會使鳥兒覓食的能力得不到發(fā)揮。但如果在它們需要時給予食物,給予足夠的、恰當的食物,就可以發(fā)揮其自身能力,使它們得以生存。同理的,如果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學習中,過多的去干擾他們,總是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觀念給予孩子,往往會讓孩子缺少主動進取的精神,他很難去從自身發(fā)揮出他的本領或者是力量,他所發(fā)揮出來的還是父母的力量。#所以我特別羨慕這種能克制住自己的先知欲的家長#
有沒有發(fā)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父母帶小孩看美術作品,其實他們自己并不太喜歡。就好像非逼著孩子學鋼琴的家長并不聽音樂一樣。我想說的是,現在的家長已經有一種共識,孩子一定要贏在起跑線上,輸什么也不能輸教育。所以你會看到從寶寶一出生開始,孩子就要上各種各樣的班,但是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應該是一個我教你學的過程,或者是我要你學的過程,而是一個共同成長的過程,一個共育的過程。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同理是孩子也是家長最好的老師。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家長也在學習。所以,我們與其去教育什么,倒不如坐下來和孩子一起投入進去,父母在教育里面的角色應該是參與者,而不只是旁觀者。是要有冷眼旁觀的時候,但是這個冷眼旁觀是觀察是判斷。#誒,我編不下去了#
“你喜歡畫畫嗎?”
“喜歡”
教育就是讓孩子坐上自己喜歡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