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乾昌
當代人跟誰最親?
答案是手機。
手機儼然已經成了男女老幼,各個階層人等的貼身小蜜。
我們離不開手機,依賴手機。三天不見老婆可能沒啥問題,三分鐘不見手機心里總覺得空落落的,仿佛一下沒了主心骨。
離不開手機,除了它的工具屬性帶給我們的便利以外,其實是擺脫不了那些生命里無法排遣的孤獨。于是,便需要一個陪伴。
就像有的人養狗。養狗是因為狗忠實,不會輕易背叛,只會聽命與你。
現在,有了一個比狗更好的安慰出現,就是手機。可以貼身攜帶,身材小巧,充足了電就不吃不喝,也不會隨便發脾氣罵人,更不會絮絮叨叨起來沒完。
當代人越來越喜歡在現實世界偽裝自己,卻又習慣在虛擬世界表達真實的自我。低頭族的興起,反襯出人們對于現實的某種逃避與焦慮。
中國人自古講求中庸之道,推崇明哲保身。日常生活里喜歡和稀泥。
于是,個性在集體里被抹殺、被磨銼。大家表面看起來一團和氣,其實私底下憋著一肚子怨氣。但誰也不愿被人當成祥林嫂式的怨夫和怨婦。
那么,把真實的自己隱藏在手機背后實在是個高明的主意。
另一方面,反應出現實生活里由于人際關系緊張帶來的焦慮。
以前的人們住在大院兒里。在農村,屋前屋后都是七大姑八大姨的實在親戚或鄰居。隨便去東家睡個覺,到西家吃頓飯都不是個事兒。
城市里多以同一個單位或系統為群而居,很多小伙伴兒都是發小。那時人們的心胸和視野是開放的。再說貧富差距不大。
如今的小區,一個個美輪美奐,卻活像個大監獄。不但把人鎖住了,把心也拘小了。
仿佛一夜之間誰都不可信了,人人可能隨時背叛。能靠得住的唯有手機。它能聽你說話,聽你罵娘,還能為你解憂,為你保守秘密。
然而,手機帶來的負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為了手機而發生的兩口子打架,孩子鬧別扭,情人反目的事例層出不窮,恕不一一列舉,大家自有體會。
手機最根本的功能在于方便溝通。但這種便利提高了效率的同時,又疏遠了人們的距離。
自從手機代替了書信,便再也沒有了“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那一份“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思念與愁緒。
也沒有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殷殷期盼與等待。
還沒有了“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淡淡的離情別緒。
一通電話,三言兩語,多方便。
手機越來越先進,人情味兒越來越淡,詩意越來越少。
于是,人們開始反思。
反思當然是好事情,可以更全面客觀的了解與看待客觀事物。既有了反思,批評就在所難免。
然而,批評歸批評,冷靜一想,我們如今的生活何曾能片刻離得開手機?
從日常聯絡到購物到商務活動……再到學習、繳費、交通出行等等方面,沒有手機還真的像生活在一片孤島。
手機就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是科技發展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轉變。
現在的手機,早已脫離了通訊和娛樂的簡單功能。人們離不開它,不僅僅因為科技帶來的便利,還因為手機承載著諸多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寄托。是一種無法擺脫的溝通交流和進行社會事務活動的平臺。
手機有其明顯的缺點,但絕不是所謂洪水猛獸或者精神鴉片。
與其戴著有色眼鏡看待手機,不如愉快接受。
21世紀的今天,科技日新月異,你不接受也沒辦法,我們畢竟都是環境和時代的產物。
今后的生活只能越來越依賴電子產品。這是科技發展和人際關系更新以后的必然結果。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手機于有的人而言,豐富了生活內容;便利了生活條件;娛樂了身體;愉悅了心靈;拓展了視野;開闊了心胸;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交到了朋友;增進了感情;賺到了財富……
可于有的人而言,不過就是個簡單的通訊和娛樂手段而已,只為了打發無邊的寂寞和悠悠時光。
菜刀拿來殺人就是兇器,拿來做飯就是工具。
不能洗干凈身子以后,倒了臟水又潑了娃。
任何工具都是為人服務的,如果被工具駕馭了,就成了工具的奴隸。不但絲毫體會不到其帶來的快樂,不過徒增煩惱而已。
金錢名利也是同樣的道理。
同樣的事物,放在不同人的手里,就會賦予它不同的意義。
歸根到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好。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就會收獲一個怎樣的人生。
所以,我們該一邊生活一邊思考且不斷成長。而不是盲目的全盤接受或者一概否定。
與其埋怨手機,莫不如提高自己,自己永遠駕馭自己,做自己心靈的主人。
則——
縱浪大化中,無憂亦無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