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文/有殷天乙湯孫師虎父
“柏舉之戰”嚴重削弱了南方的楚、吳兩大強國,同時晉國也由于之前深度干涉王室內亂而嚴重擾亂了北方諸侯之間的利益關聯和力量平衡,因此在“召陵之會”期間,諸侯就已經顯露出離心傾向:
……晉人假羽旄于鄭,鄭人與之。明日,或旆以會。晉于是乎失諸侯……(左傳.定公四年)
從表面上看,晉國失信于諸侯與在“召陵之會”期間索賄和假羽牦有關,其實不然。鄭國一度長期依附于晉國的主要原因在于楚國的外部威脅,以及需要利用盟主的旗號保障自己在與陳、宋、許等國戰爭中積累的既得利益。現在楚國這個最大的外部威脅已經至少暫時衰落下去,而周邊諸邦在軍事上都不能與鄭國單獨一決勝負,這樣盡快擺脫晉國的各種繁重勒索就變得很有必要了。
另一件具體導致鄭、晉離心離德的事件則是“召陵之會”期間晉國吸收楚國的長期盟友許國參會,并運作其內遷至鄭國附近。此前鄭、許已經是長期的死敵了。
首先在鄭成公九年(楚共十六、許靈十六、魯成十五、前576),為了最大程度上籠絡鄭國作為楚國的北方支點,楚共王安排當時還是申公的公子申將許國遷移到方城外圍的葉:
……許靈公畏逼于鄭,請遷于楚。辛丑,楚公子申遷許于葉……(左傳.成公十五年)
此后鄭國全境占據了許國故地,于是開始在晉、楚長期爭霸中倒向楚國一方。
但得寸進尺的鄭國此后并沒有放松對許國的追擊,特別是在其最終降服于晉國的“蕭魚之會”(鄭簡四、魯襄十一、前562)后更是利用北方諸侯聯盟的庇護而加緊對許國的壓迫,導致五年后(晉莊平一、鄭簡九、許靈三十五、魯襄十六、前557)許國在眼看楚國弱于對手的情況下向晉國請求北遷以躲避鄭國:
……晉……平公即位……會于湨梁。命歸侵田……許男請遷于晉,諸侯遂遷許。許大夫不可……(左傳.襄公十六年)
由于許國上下的反對,這次遷都沒能成行,還招致諸侯的討伐,此后許國不得不反復請求楚國伐鄭以圖報復。后終于在楚靈王“申之會”當年(楚靈三、許悼九、魯昭四、前538)試圖遷許于剛剛攻滅的賴國:
……遂以諸侯滅賴……王從之。遷賴于鄢。楚子欲遷許于賴,使鬥韋龜與公子棄疾城之而還……東國水,不可以城,彭生罷賴之師……(左傳.昭公四年)
不過看來由于發大水而導致遷許于賴的計劃最終沒能實現,所以許國暫時只好繼續呆在葉。此前后數年內許國不得不連年派兵追隨楚國征戰,終于在楚靈王滅陳(楚靈八、許悼十四、魯昭九、前533)之后將許國從葉東遷至夷地的城父:
……二月庚申,楚公子棄疾遷許于夷,實城父,取州來淮北之田以益之。伍舉授許男田。然丹遷城父人于陳,以夷濮西田益之。遷方城外人于許……(左傳.昭公九年)
此役后許國終于遠離鄭國而靠近相對溫和的宋國南方屬于楚國的領地,位于淮夷諸邦以北,疆域包括原州來淮北之田而大為擴張。不過由于楚靈王的迅速敗亡,即位的楚兢平王(公子棄疾)又將許國遷回了方城外的葉,以防止其在楚國戰略收縮期間被宋國或吳國吞并:
……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于荊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復之,禮也……(左傳.昭公十三年)
但是許國并沒能在葉地呆太久,因為楚國虛弱之時鄭國隨時可能南下襲擾,如果葉地喪失則方城將失去外圍屏障:
……楚左尹王子勝言于楚子曰:“許于鄭,仇敵也,而居楚地……鄭若伐許,而晉助之,楚喪地矣。君盍遷許?……葉在楚國,方城外之蔽也……君其圖之。”楚子說。冬,楚子使王子勝遷許于析,實白羽……(左傳.昭公十八年)
于是此次(楚兢平五、許悼二十三、魯昭十八、前524)與已經在楚國封疆之內的隨、唐等國類似,許國被進一步內遷于方城之內、南陽盆地西部析地附近的白羽,以遠離鄭國的襲擾。但許國需要付出的代價是成為楚國境內的附庸而承擔更多的軍、勞役,此再次迫使許國尋求倒向諸侯的機會,終于十八年后的召陵之會在晉國為首北方諸侯的協助下從白羽遷往方城之外、今河南魯山附近的容城,不過這里其實距離葉地也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