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文/有殷天乙湯孫師虎父
? ? 如前文所述,盡管中原諸侯通過“邢丘之會”(前565)進行了非常充分的戰前準備,當年冬天楚令尹子囊帥師伐鄭時,鄭國內部經過短暫爭議后仍然極為輕易地就倒向了楚國。這一變故明面上是由于執政之駟、國、良三氏力排眾議,以“受其咎”為條件堅決與楚國締結盟約;事實上有可能楚國仍給予了鄭國一定的承諾,以保證其繼續擁有舊許和汝陰之田,因此鄭國不肯放棄這個優厚的條件。
??? 鄭國背棄自從“雞澤之會”(前570)以來的“五會之信”,極大地激怒了中原諸侯。而諸侯一方自晉國以下對此突然的變故基本上毫無準備,因此晉執政荀罃(知武子)決心進行一場“超限戰”,在避免直接武力決戰的前提下通過消耗彼此國力的手段,迫使楚國退出競爭。
??? 于是在這一年冬天,并不急于馬上反擊的晉國派出中軍佐士匄拜訪包括魯國在內的東路諸侯,并通報了這一計劃:“告將用師于鄭”,并要求諸侯趕緊進行軍事和經濟上的充分準備以迎接這場耐力戰和精神戰。
? ? 自從襄公九年(前564)起,中原諸侯與楚國及其盟國圍繞鄭國進行了一場高強度的拉鋸戰,對鄭國的控制權在三年之內七度易手。此超限戰終于突破了諸侯所能夠承受的動員壓力上限,迫使以魯國為代表的邦國開展了對軍行乃至卿制的調整,也即一度進入了“三軍制”的時代。
魯襄公九年(前564)諸侯圍鄭
? ? 考慮到即將進行對鄭國的爭奪戰消耗巨大,同時宋發生了火災,且晉國又趕上了饑荒,諸侯在這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只好積極備戰。一直耐心地等到當年秋收結束,沒有農忙壓力之后才終于有條不紊地出兵伐鄭:
??? ……冬十月,諸侯伐鄭。庚午,季武子、齊崔杼、宋皇鄖從荀罃、士匄門于鄟門。衛北宮括、曹人、邾人從荀偃、韓起門于師之梁。滕人、薛人從欒黡、士魴門于北門。杞人、郳人從趙武、魏絳斬行栗……(左傳.襄公九年)
??? 注意這一年晉國的四軍八卿配置如下:
? ? 而在這場圍鄭之役中,也按照八卿的地位排序分配了攻擊方向。其中中軍荀罃、士匄率領齊、宋、魯三國攻打東面的“鄟門”。注意這時候季孫宿和皇鄖分別為魯、宋的司馬,而崔武子則為右相,我們將齊、魯兩國這一年的卿序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到:
? ? 再看魯國:
? ? 可見季孫宿和崔杼的職務都在大宗伯之后,也即都相當于《周禮》中描述的大司馬一職,盡管齊國幾乎不直接使用司馬這個提法。由于齊、宋、魯三國都以相當于司馬一職的卿出戰,在諸侯國之中排名最高,所以得以隨晉中軍作戰。
??? 而衛之北宮括當年位在司馬寧殖之后,排名第五,所以只得隨晉上軍之荀偃、韓起攻打鄭西面的師之梁,同行的曹、邾之將領職務未必低于司馬,但因為屬于“下國”所以只得屈尊。
? ? 同理滕、薛、杞、小邾等國由于地位比起曹、邾更加低下也只好分別追隨下軍和新軍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