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長假,去旅行,這是今天許多人的選擇。
若在古代,要拋開眼前的茍且,去看看“遠方的精彩”,可有點難。
當“驢友”從來是文人的傳統,是小眾行為。
國人中最悠久最大眾的踏青,是郊游。
可僅僅一百多年,小眾“逆襲”成了大眾!
光緒年間《沈陽百詠》說:“萬柳成陰飛絮了,踏青人上大王墳。”
大王墳在沈陽天佑門外五里。為清初某王爺墳,因多柳呼萬柳塘。
美景為人共愛,春風和煦踏青的游人如織。
沈陽這樣的地方不少,城東小河沿荷葉無邊也引人留連。
因丁口稅賦管理,跨轄區流動是被限制的,
雖說清末已瓦解松動,可遠足僅交通一項便卡掉大多數人。
國人遠行要雇傭馬車、船、轎等交通工具,加之吃住,可是筆不小的開銷。
清代官吏從北京到奉天上任,憑限期達30天之久。
官員是有車馬的。普通人要去異地游山玩水就太奢侈了。
鴉片戰爭后,到奉天旅游者除官員、文士外,最多且最早竟是日本人。
明治維新后,本著刺探覬覦之心的成群日本旅行者,時不時地出現奉天街頭。
1872年,三個經商模樣的人,出現在奉天渾河碼頭。
他們說是旅游,實際上擔負著日本外務省刺探滿洲地形、政治、軍備、風俗的任務。
隨后,每年都會有不同的日本“游客”三五成群地到來。
奉天的東北亞核心戰略位置,讓到此旅行的外國人成成份極其復雜。
1872年后,曾根俊虎(1875)、島弘毅(1877)、伊集院兼雄(1879)等日本情報人員均到奉“旅游”。
1883年,日本右翼團體玄洋社旅游團,因行跡可疑,甚至遭東北地方政府羈押。
關于日間諜活動我另外行文,此不贅述。
日本游人要比到奉天的外國傳教士早得多。
作為一朝古都的沈陽,近代旅游不可回避地帶著殖民歷史諸多印記。
到奉天的英國傳教士司督閣,1884年才開啟首次旅游,
奉天原野到處都是繽紛的野花,缺少橋路但很適合騎馬。
1886年夏初,三名英國人到奉天旅行,其中一位青年人后來大名鼎鼎??
遠涉滿洲的青年被?一道奉天美食所折服。
他們感嘆:“色味鮮美,輕柔彈牙,光潔滑晶瑩,入口香彌”。
如此神奇是什么?是奉天水餃!
此人叫榮赫鵬,日后以率領英軍入侵西藏、更因登頂珠峰而聞名。
彼時,為了摸清俄國的勢力,他們以借旅游一直到達了黑龍江。
三名英國人游覽了奉天北陵、東陵、故宮等重要景點,還去了冰峪溝、長白山。
1888年,倫敦出版的游記紀錄下這一切。
確實,這會兒俄國人正對中國東北虎視眈眈,盤算以鐵路為跳板獨露東北。
1898年,沙俄強修筑中東鐵路的南滿支線,在奉天建設了謀克敦車站。
近現代大眾旅游的興起源于鐵路的普及。
1912年,全長840公里的京奉鐵路全線貫通,修至奉天并與南滿鐵路對接。
從北京正陽門到達沈陽,普通快車共需23.55小時。
與傳統交通相比,鐵路交通使人們的出行更加快捷與舒適。
日俄戰爭后,掌控東北鐵路的是日本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
? “滿鐵”是日本掠奪中國殖民性國策公司。
1908年,“滿鐵”加大對日本土的宣傳,擴大了本土向滿洲的移民。
與此同時,? “滿鐵”鐵路旅游部門大量印制發放“旅游指南”。
邀請文化名人“旅游”成為滿鐵的一項活動。
一大批日本知名人士掀起赴東北旅游潮。
夏目漱石就是在滿鐵負責一切開消的背景下,來到中國旅行的。
夏目漱石從1909年9月到奉天游覽歷,就是受“滿鐵”之邀。
他在滿洲找到了“沃野千里”的感覺。
“鐵路旅行指南”直接引領近代大眾化旅游,
當時,全國所有鐵路局都在推動旅游,印發各種此類攻略。
這也是后來城市資訊的現代化,拉動旅游業的一個前奏。
“滿鐵”發行的各類旅游指南不下十幾種。
旅游是深度融合吃住、行玩的綜合產業。
夏目漱石住的滿洲旅店備有留言本,“她把留言本放在我面前,說請您留言”。
老板娘的舉動,讓夏目有些驚艷。這可是現代旅游業最看重的“體驗內容”。
日本的田山花袋、德富蘇峰等文學家都曾游歷過沈陽,
并以游記的形式記錄下了沈陽的都市風景。
奉天早期的沈陽館、茂林館、滿洲館都有非常好的軟硬仵服務。
1912年3月,日本學者內藤湖南到奉天,寫文章稱:“沒有比奉天更好的地方”。
雖不排除他替“滿鐵”宣傳,鼓動向奉天移民的殖民想法,
但他也確為奉天食住的便宜舒適所打動。
內藤到奉天投宿的就日人開的沈陽館。
沈陽館靠近奉天驛,那里賓館林立,1912年中國人開的悅來棧是其中的翹楚。
悅來棧不論晝夜,都有穿號衣的人手持號旗、號燈(夜間)接站,用馬車接送客人。
客人所帶的行李、衣箱從不用擔心丟失。
除宿餐服務,客棧內設盛記錢莊幫旅客兌錢。
那時,各省鈔票不統一匯差萬變,客棧能換銀元、羌貼(俄幣)、手票等。
1912年,從小西門搬到火車站的沈陽館,為競爭也引入了洋馬車接送站服務。
這些旅社都有澡堂,分設“官塘、盆塘、女塘”。
官塘為獨單獨浴盆,女塘是為女士專用。
1920年代,奉天旅店、洗浴業多達數百家,早名冠關內。
這些當時相當超前的服務,使奉天成為關外最具競爭力的旅游目的地。
1923年,中國首家旅行社(中國旅行社)創辦者陳光甫談旅游需:“安適之臥房,溫暖之浴水”。
這在奉天都不是問題。且奉天已有電車在建、公共汽車開通、公廁的出現。
奉天已具備旅游業最充實的條件。
1923年,奉天火車站旅客乘降量突破118.6萬人次。
雖夾雜著大量闖關東移民,而頭等車廂卻多是旅游客。
此時奉天正加強對旅店業的治理力度。
1924年7月10日,奉天市公布了《取締旅店營業衛生規則》八條。
規定旅店:“營業者須設備便所,不得與廚房相連。”便所有市里統一樣式。
此規定相當細致:對于客房捕蠅器、紗窗、痰盂等的設置都有要求。
致于餐具“清潔用紗網或玻璃匣籠罩”,食品“必須貯藏于壁柜”等,無微不致。
歐風美雨的刷洗,地方對旅游有了新認識。
沈陽故宮是一塊金字招牌,可民國前游觀皇宮是要東督批條子的。
1926年11月,在省長莫德恵提議下,沈陽故宮辟設為東三省博物館。
此時,北陵雖未劃為公園,卻被民間稱為“奉天第一公園”。
1927年,北陵開辟為北陵公園,收費開放。
隨著旅游資源的開拓,一種興起的旅游載體一一旅行社也誕生了。
座落北陵的“趙配天旅行社”便是其中一家。
趙配天1927年任東北大學教授。他的旅行社很可能成立于拍照的1930年。
1931年因東北局勢趙天泉隨東大南遷。
1930年,是近代沈陽旅游業的一個頂峰。
僅從1932年279個日本“滿洲視察旅行團”來看,旅行社數目應該不少。
1930年代,日本人在沈陽用“專設女導游”的廣告語,可知旅游競爭的激烈程度。
經歷了多年的攫取與建設,30年代末東北鐵路達到了驚人的11000公里,
同期公共汽車路線也延長至20000公里。
回望過去,匆庸諱言大眾旅游對民眾來說,來得有些晚。
但是,當下中國境內游、出境游與旅游總人數三個世界第一,卻詮釋了后來居上,更宣告大眾旅游井噴的開始。
百年前,沈陽人無法接受“旅游的存在”。
百年后,沈陽人與許多中國人一樣,已無法接受“旅游的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