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男:你無情!你殘酷!你無理取鬧!
女:那你就不無情?不殘酷?不無理取鬧?
男:我哪里無情?哪里殘酷?哪里無理取鬧?
女:你哪里不無情!?哪里不殘酷!?哪里不無理取鬧!?
男:我就算在怎么無情,再怎么殘酷,再怎么無理取鬧也不會比你更無情,更殘酷,更無理取鬧 !
女:我會比你無情?比你殘酷?比你無理取鬧?你才是我見過最無情!最殘酷!最無理取鬧的人!
男:哼!我絕對沒你無情!沒你殘酷!沒你無理取鬧!
女:好。既然你說我無情我殘酷我無理取鬧。我就無情給你看!殘酷給你看!無理取鬧給你看!
男:看吧。還說你不無情不殘酷不無理取鬧!現在完全展現你無情殘酷無理取鬧的一面了吧!
上述是瓊瑤《情深深雨朦朦》中的一段臺詞,大家有沒有覺得情景似曾相識?讀這段對話的時候你內心深處有沒有想要罵天并且走出這鬧劇的沖動?
小說或者電影總是能將生活的細節放大,展現給我們。我就不止一次經歷過類似這種讓問題更嚴重的對話。
從上述對話我們可以體會的出:雙方都各豎堡壘,為了將自己的委屈、傷心、難過或者害怕等不良的情緒反彈給對方,覺得這樣才安全。
當我們受到批評或者命令時,我們一般會有4種反應:
1、認為自己錯了。從而產生自責和愧疚。這種情緒容易讓人害怕和別人溝通自己的想法。
2、認為別人錯了。從而產生憤怒。這便是上述對話中,雙方的共同反應。雙方都覺得自己并不是“無情殘酷無理取鬧”之人,因此,兩人的憤怒之火燒起了這場爭執。
3、深刻了解自己在聽到批評或者命令時的感受,并且尋求自己真正的需求。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很傷心,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接納和信任。
4、試著了解他人說出批評或命令時的感受,從而通過溝通改善雙方的關系。
以上所述,并沒有定義哪一種好或者哪一種不好。
我個人感受是,當和對方溝通時,如果我采取了第一種或者第二種解決方式,問題通常不會解決的很美滿,并且內心總會有股無名之火未能釋放。不管我是指責方還是被指責方。
忘了從何時開始,“不服氣”成了溝通的正當理由。“我不服他的說話方式,所以我不聽。”,“我不服他這么說我,所以我不聽。”......這樣的思維方式,只是將所有讓我不舒服的話語屏蔽在我的思想之外。然而,“忠言逆耳”,很多道理和期望都隱含在每一次的批評和指責中。而“不服氣”的我,可能不是因為對方的話語或者說話方式不服氣,更多的是因為對方說中了的我,覺得無地自容、愧疚自責、害怕傷心或者難過無奈。各種不舒服的情緒讓我條件反射去反抗對方。而自己,也并沒有因為對方的勸告變的更好。
然而,不得不承認,第一二種方式可以在短時間內暫停爭執(雖然會有“后遺癥”)。那如果你和我有相似的想法,并且想通過溝通改善與他人的關系,想要更深刻了解自己內心的真實需要,請和我一起進入《非暴力溝通》的世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非暴力溝通,旨在了解自己的想法并去傾聽他人的感受,通過互相坦露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使雙方的心情平和并且讓關系得到緩解甚至更親密。下面這些可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進行非暴力溝通。
1、觀察并感受
不帶感情的觀察對方,并且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感受他的心情。
這一點確實很難。只是這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要素。通過不帶感情的觀察,才能更好的感受對方,理解對方。通過傾聽詢問的方式,讓對方知道我們想要去關心和了解對方。
上述例子中,如果女方在一開始聽出男方想要得到理解的內心感受,進一步咨詢“怎么了?是不是發生了什么事?”,男方可能會吐露自己的想法,也更能發現自己一開始的評判給女方帶來的傷害。
2、提出請求而非命令
感到沮喪或者灰心,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不清楚自己對他人究竟有什么樣的期待。
當我們提出我們的請求時,具體的描述,而不是使用抽象的語言,會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回應。就像上述的例子,如果男方在一開始不是給出陳述性的結論--“你無情殘酷無理取鬧”,而是將自己想要得到女方理解的心情展示出來,可能溝通會向另一個方向發展。
3、給出反饋
有時候,對方接收到的信息可能與我們想傳達的并非一個意思;我們所接收的也可能并非對方真正想傳達的。這時候,雙方的及時確定和反饋就顯得尤其重要。 通過不斷的相互反饋,雙方都能體會到來自對方的重視,并且能夠更好的了解對方的感受。
4、愛惜自己的感受
愛惜自己的關鍵之一就是接納不同的“我”。
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因為自己吃了很多甜食而自責。“我怎么這么沒有自制力?為什么我會這么沒用?吃多甜食有這么多不好的后果,自己明明知道,為什么還要吃那么多?”不斷地自責使我對自己感到失望,更多的失望給內心帶來的無助讓我忍不住吃的更多。
直到我開始讓不同的“我”對話,真正了解傾聽自己的感受:
我為什么想吃甜食?
因為吃甜食是我的一項樂趣。
如果我不吃甜食會怎么樣?
可能會感受到被壓抑的痛苦。
那既然吃甜食可以帶來快樂,為什么我會自責呢?
因為我忍不住吃太多,而吃甜食會讓自己身體不好,身材變差。
那么其實我是因為擔心自己身體會因為吃甜食變差,所以才會變得這么敏感。那么能否有別的解決方法,讓自己又能吃到甜食,又可以身體好呢?
好像健身就可以。
那為什么不開始這么做呢?
通過去了解自己真實想法,我也更能接受自己忍不住吃甜食這件事,并且試圖找到解決自己內心擔心的辦法。
5、提防“應該”和“不得不”的陷阱
當被告知“你應該...”的時候,你是會欣然接受,還是內心深處有些許抵觸?
當你認為某件事是你“不得不”做的時候,你找到了問題的解決方法還是感覺到了一種消極的無奈?
靜下心來想一想,哪些是你覺得沒有意義,但是不得不做的事。接著向自己坦白,承認這些事情是你自己的選擇。然后想一想,為什么要選擇做這件事。
打比方,你認為刷牙是一件沒有意義但不得不做的事情。接著向自己坦白:“刷牙是我自己做出的選擇,而并非外界所壓迫。而我選擇去刷牙,正是因為這個行為有利于健康。”將被動的觀念變成主動的想法,刷牙就不再是一件讓你覺得痛苦的事了。
一旦意識到行為所服務的需求,再艱苦的事情,也能從中獲得樂趣。
通過觀察-感受-需求-請求的步驟,我們可以了解自己,感受他人。
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從溝通開始,美好的環境也由善意的溝通來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