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力差的根源究竟在哪里?》選自笑來老師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拆頁若干:
附后
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信息
用自己的語言,分解文章結構:
一、文章開頭就提出:關于執行力,每個人對待的方式都不一樣。總有些人他們的執行力非常強,而有些人則不然,但即使是執行力很差的人也知道執行力的重要性。執行力還有另一個我們不熟知的含義,就是一個人能夠清晰的知道如何一步步走下去。
二、我們為什么做不成一件事情?為什么不了了之?為什么半途而廢?
概括來說,無非就是
1)不想學,于是不了了之;
2)知道怎么做,每一步甚至都很清楚,但就是不想做,總想等著明天再做;
3)知道怎么做,也去做了,但是沒持久,就不是不想持續做下去了;
但是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我們又都是有很強執行力的,我們就特別擅長執行那些完全不需要耗費腦力的事情,比如刷朋友圈,不需要督促,我們一天到晚簡直就是執行到底。
于是發現原來我們每個人最擅長的事情其實是那些沒必要的事情,也就是對沒必要執行的事情我們卻常常是有非常強的執行力。但是對那些必要的事情,比如持續學習,看書、精進,就總會找出各種理由不想執行或者延后執行,真的很氣人吧。
三、用心理學、腦科學解釋
2000多年前,蘇格拉底就提出人的三重靈魂本質,即一個騎手,拉著一匹黑馬和一匹白馬。騎手對應理性的靈魂,黑馬代表欲望的靈魂,白馬代表意志的靈魂。這其實和后期弗洛伊德心理學中本我、自我、超我也是一一對應的。
而最新的腦科學則把大腦分為三層:
1)最遠古時期的“鱷魚大腦”,處理應激反應,對應黑馬的直覺;
2)“猴子大腦”,處理情緒,對應白馬的情緒;
3)前腦額葉,人類獨一無二的大腦,對應騎手的理性。
生理結構決定,我們大腦的能量總是先輸送到鱷魚大腦,然后到猴子大腦,最后才到前腦額葉。所以黑馬的反應總比白馬快,而白馬的反應又比騎手快。初期來看,這個騎手就像個小嬰兒,力量小,卻駕馭著這兩匹馬,所以總是跌跌撞撞,非常辛苦。還好,騎手是會長大的。因為騎手有理智,通過不斷反復的練習,把習得的本領教給白馬,而白馬呢又通過不斷內化,把本領傳授給黑馬,最終騎手和黑白馬就能相互配合,動作協調。
所以,人的直覺、情緒和理智,其實是一大家子,不能說直覺就一定是錯的,有情緒就是不好的,只是這個時候騎手還小,還不能很好的駕馭兩匹馬,當騎手足夠強大,能夠很好駕馭馬的時候,才能達到和諧統一。這個過程中,最不能忽略的是騎手不斷學習內化的過程,這是個長期的學習、重復、和應用的過程。內化過后還必須要有產出,不然依舊是前功盡棄。好比你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卻不去做,依舊是過不好這一生。
四、關于執行力差,老師的總結
1)學習中,重復的次數不夠,大腦新的溝回沒有建立,還沒有內化為自己正在的本領,也就不能有效應用;
2)執行力強和差的人,他們不是同一個物種,彼此不了解自己的世界。比如跑步對一個人來說可能運動后大汗淋漓是種暢快的感覺,而另個一人就沒法理解,感覺是找罪受。所以他們原本就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之前我就和自己說最好把笑來老師專欄的概念通過拆書的方法逐一拆解。但是實際除去時間因素,最重要的發現還是執行力不夠,就算我有時間,總想再拖拉下,要么明天再拆吧,要么就說再過半小時吧;
細細想來,凡是那些需要動腦的事情,都不是非常爽快的開始執行,總是經過各種磨蹭,沒辦法了才開始;或者有些算很快開始的,過程中總三心二意,做不到一氣呵成。
A2:我的應用
學了這一課,我想自己的執行力差的原因就是大腦里各神經元之間還沒有建立充足的連接,大腦皮層的溝回還沒有形成。關于策略,其實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就是行動起來,不斷學習,建立強連接,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體系一部分,進行輸出。在這個完整的過程中,體會執行后帶來成就感,然后進入下一次學習,再連接...
所以,執行力差有時候也不用特別自責,通過腦科學去解釋這個現象,減少自己的心里負擔。
然后當自己想偷懶的時候,把這個解釋拿出來,告訴自己,這個現狀是可以改變的。
如果想看笑來老師關于《執行力差的根源究竟在哪里?》的原文,請聯系我微信maro3181,歡迎相互交流,非誠勿擾。
拆頁: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