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土
下午看了一篇報告文學,是講黃河治理的。文章很長,有幾萬字。我沒去看過黃河,有一會坐火車的時候,在鄭州的黃河鐵路橋上見到過。一看,橋下的流水渾黃,像黃泥混合的泥漿。原來,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域孕育過的華夏文明,和兩岸的人。
我從小覺得,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是對長江兩岸的人而言。黃河母親,是那么遙遠,以至于覺得她是神圣的。象征性大過了現實的踏足,很難去接近它。黃河是磅礴大氣的,如母愛一樣無私。可當我從歷史書上看到花園口慘案,又覺得她可以瞬間殺死不計其數的人。那些慘死在抗日時期,為了阻隔日軍的侵略之路而被巨洪吞沒的人,永遠被遺忘了。
當然,我看的報告文學沒有講述歷史。它是用嚴謹的科學態度來分析黃河流域植樹造林對防汛的影響。我們的常識里,認為沙漠化可以通過綠色植被來改善。從而進一步減少黃河水的泥沙含量,對河床的淤積減少和堤壩穩固都有好處。這些,無可厚非。自然的平衡,因為人類的出現,而逐漸失衡。人為的修復變得可行,卻也埋藏著巨大隱患。
黃沙區的植被稀少,雨季的降雨沖刷著地表的黃沙。這是黃河泥沙的由來,由黃沙區的地表泥沙貢獻。因為植樹造林,黃沙區已經被大片植被覆蓋。對改善水土流失起到至關重要的決定,植物能有效的控制泥沙的流失??墒牵脖坏某惺苣芰κ怯袠O限的,當強降雨發生時,突破植被的承受能力會徹底崩潰。
于是,被綠色植被覆蓋的黃沙區發生了大量的泥沙流失。成就了黃河水大量的泥沙含量,比以往更加強烈。原先被積蓄已久的黃沙,因為植物久久的覆蓋,相安無事。會因為一場幾十年一遇的特大降雨,而將植被覆蓋下的黃沙一次性沖刷出來。流落到了黃河里,河水里的含沙量更甚。對下游的堤壩防汛構成極大的威脅,也抬高了河床上漲了水位。
自然的事情,從來都是順其自然。人類無法戰勝自然,只是改造了它?;疖囍荒茉诔缟骄X中鉆入隧道,山還是那做山。黃河的防汛依舊,無法面對特定的洪峰而淡定著。順應自然,敬畏自然,卻是從來都不可戰勝。
即使在黃沙區植樹造林,也并非能制止泥沙的流失所造成的巨洪的災難。相反,達到一定量級的植被,只是延緩了泥沙流失的時間。在下一次特大暴雨到來時,當植被的承受力消失時,會加倍的沖擊河堤,造成決口。
九八年,我開始記事了。我印象中有過一場洪水,后來在政治書上學到過“抗洪精神”。還有湖北衛視反復播出的一段公益廣告,那個在九八年洪水中抓住了一棵樹而生還的女孩。這些我生命中有過關于洪水的記憶,都揮之不去。我喜歡水,也玩水,對水更是敬畏。
去年七月,我在漢口的長江大提旁看見所有閘口被封閉了,全段都是護衛堤防的民兵和武警官兵。那時的長江水位已經高過漢口的街道,洪水全被阻擋在大堤內。我第一次感受到洪水的恐懼,這么近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