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梵志的詩,歷來以簡白稱道,卻傳不言之教,作開化之用。蒙昧時讀來,醍醐灌頂,胸中塵滓俱凈。而他的一生,輾轉多舛,顛沛流離,不忍卒讀。這樣的人,卻可引昂高歌:色如聚沫,痛如浮泡,皆悉空寂,無有真有。
1
初識王梵志,源于妙玉,以雪烹茶的女子。在她眼里,詩中算得上好的,便是“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本是范成大的詩,化用王梵志舊作而來,遂對此人生了興趣。
關于王梵志的出生,說法不一,大致說其是從枯木而生,被王德祖發現收養。書中記載,王德祖發現門前枯樹生了癭,許久不退,三年后癭腐爛,露出一個嬰兒。他因是樹中發現,遂起名“梵天”。“梵”字,古時形容風過林木,從字形可斷來。至于梵志,乃后易名。
大凡古時奇人,即便庸庸而生,文人必將用彩筆描出個橫空出世的典故來。枯木而生,若化“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含義,是個涅槃重生的兆始,為他的平生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待到王梵志七歲那年,便問王德祖:“誰人育我?復何姓名?”這倒有些像順治帝,坐擁帝王之位,吟一句“來時糊涂去時迷,空在人間走這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一個是垂髫小兒,一個是弱冠少年,用不同的口吻,隔著時空,遙相呼應。
后王梵志家道中落,從事農桑,亦外出經商。但隋唐時代戰亂四起,民不聊生,農事無一收獲,經商亦折了門路,生活窮困潦倒。史傳他育有五男二女,皆棄他不顧,彼時戰亂,自顧不暇。王梵志于心灰意冷之際,皈依佛門,沿街化齋為生。那時,他年過半百,白發橫生。
王梵志的詩,多作于半百之后,以諷刺說理為主,淺白易懂,意味深長。風格與杜甫幾分相似,命運亦然。至于格調,私心覺杜甫更勝一籌,此為后話。
2
范成大兩句詩,化用王梵志原文如下: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世無百年人,強作千年調。
打鐵作門限,鬼見拍手笑。
通俗易懂的比喻,粗糙些,卻又極妙。那晉代衣冠的古丘,娉婷紅妝的青冢,可不是像那塵土攢成的饅頭?饅頭餡豈不是城內汲汲營營的人?打鐵作門限,講的是王羲之后人為避免求書者將門檻踏穿,故裹以鐵葉,取其耐磨。在王梵志眼中,名利權情,沒有一樣不磨折心力,卻沒有一樣可以帶走。
這般詩句,長存心中,偶默誦之,紅塵執念可消一二。老子言:“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世間的痛苦、挫折、得失,無非來自于內心的欲望。行走于世,莫若迎風執炬,稟一息光明,免不了燒手之患。
3
王梵志的詩,歷來被稱道的乃:
梵志翻著襪,人皆道是錯。
乍可刺你眼,不可隱我腳。
那日,他將襪子反過來穿,人人皆笑他癡傻,不通俗世。他卻怡然自得,不顧他意,心中想著:這凌雜線頭,許刺著你的眼,卻不硌著我的腳,何樂不為?如此說來,孰對孰錯,究竟孰才是那紅塵夢里人,為未可知。
黃庭堅云:“王梵志詩云‘梵志翻著襪,人皆道是錯。乍可刺你眼,不可隱我腳’。一切眾生顛倒,類皆如此。乃知梵志是大修行人也。昔茅容季偉,田家子爾,殺雞飯其母,而以草具飯郭林宗。林宗起拜之,因勸使就學,遂為四海名士。此翻著襪法也。今人以珍饌奉客,以草具奉其親,涉世合義則與己,不合義則稱親,萬世同流,皆季偉罪人也。”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佛經常有的句子。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足無妄行,物無妄受,人無妄交,心無妄念,如此而已。人言王梵志“徇俗乖真”,愛極這四個字,徇不代表隨波逐流,乖不代表孤僻狂狷。親,不沾姚黃魏紫,疏,不避滾滾紅塵。
屈原言“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總覺未脫離塵俗之念。更愛漁父一言“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身之察察,物之汶汶,界限分明,非一死不得劃個楚河漢界。何妨與世昏昏?只問君心了了。
4
再有一詩,古代文人甚少提及,許我淺薄,愛這一篇。王梵志這樣道來:
吾有一言,絕慮忘緣。巧說不得,只用心傳。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澗長秋。
山云當幕,夜月為鉤。臥藤蘿下,塊石枕頭。
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復何憂。
平生最羨慕的狀態唯此而已。一直覺得詩詞曲賦、琴棋書畫,無論何種文化表現門類,傳遞的無非是內在氣質,文字綺飾與否,不過皮囊。佛家常言“手指著的月亮不是月亮”,任何核心的思想都無法準確表達,文字不過無限靠近罷了。是故圣人傳不言之教,行無為之事,許大概可表明此意。
這一首詩,無謝靈運的空靈秀逸,無王維的清幽明凈,卻深深滲入心骨。想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約莫如此。讀罷,能夠心境空茫,如白鳥飛過山林,微風拂過青萍,便是彼此福德。古人云:風行水上之文,絕不在于一字一句之奇。
梵志寫,巧說不得,只用心傳。誠然如此。王維詩、蘇軾詞、張岱文,可以理解其義,未可通透其意。且不說“一蓑煙雨任平生”,但“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朗朗上口,真正涉足之處,靈景相契之時,不過一二。這是惆悵,亦是禪機。
而人生百年,若然一瞬通透圓融,未免太過奢侈。不過是一日褪一日的愚鈍,如此方有歡喜,與長友相互照見,相互饋贈與成全。最愛一語“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不必琭琭如玉,但求珞珞如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