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端傳媒的讀者給端傳媒的信,有以下這些話,感同身受。這位孤獨的孤獨患者在這個致力于真相的媒體上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像找到了夢寐以求的情人一般述說自己對端傳媒的小心思,也難怪在大洋彼岸端傳媒的銳媽——吳主編,再次看到此信仍忍不住落淚,想必也是對自己多年堅持事業的一種肯定吧。 ?
部分原文如下: 孤獨,是最近越來越強烈的感覺。去愛一個人的無力感,去追逐夢想的蒼茫感,精神太過于空虛,以致于肚子都不用填飽了。基調總是憂傷的,趨勢可得是昂揚的。一點一點的時間以來,我所相信的價值不斷在搖擺,但每次搖擺過后就向下扎根,愈發堅定:一個自由的生活,阻礙我到達的東西都能被我克服。 ?
我一直在思考,發現自己想要的東西是真的知識和真的感情。當我意識到從小到大的教科書不是應有的面目之后,無邊無際的網絡也有了圍墻之后,我很快就從羞憤變成冷靜,我深刻的明白:以我之淺薄微弱,嚷罵叫喊無一點益處,我只有自己去探索真知,去解放自己的思想,去一點點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我也是那么一位愛思考的胡思亂想孤獨者,發呆沉默是我的強項。以至于很多年貌不美的我居然被冠以為“高冷”,真是抬舉。 不是冷,是我真真不知道怎么和人交流,以至于很長時間,我不知道朋友是什么含義,或者有什么用。
我自己慢慢學會自己思考、和書籍朋友交流,我不管手頭工作多忙,都不影響我的胡思亂想,水花四濺,自得其樂。
當我的知識范疇無法解釋我的疑惑和很多真真假假時,我嘗試向外小心求助,十之八九被定為“你想多了”,所以我最終結論是自己去探索真知,去解放自己的思想,去一點點重新認識自己及世界。 ?
因工作原因,現在的我話多的讓自己詫異并鄙視,我能瞬間感覺自己喋喋不休的可笑與丑陋,并瞬間意識到該閉嘴了。如此反復一幕幕,還不給別人留說話的余地,這一定是上帝對我前20多年話太少的懲罰。
互聯網和微信的代價就是你戳手機的頻率與孤獨指數呈正比,人人在公開自己的狀態,缺難以找到可以email的對象,更何況是一筆一劃的字,那緩慢流于筆端的當下的思緒與故事。
曾經伴隨我青蔥歲月,極其迷戀的書信已經煙消云散,那一封封飽滿友情與愛情的墨跡也隱藏埋葬在很多人腦海的海底深處。 ?
而現在的我用最好的筆,也無法寫出一筆一劃的字,著急的心讓我的字跡快趕超中國醫生了,無法辨認。再過10、20年,還需要筆嗎,還需要紙嗎,大腦指揮食指就可以在各種屏幕上揮灑自如。我們對信是不是更加迷戀和懷念了。 ? ? ?
親愛的朋友,你我有多久沒寫字,沒寫信了,不用微信,不用語音。你有寫信的對象嗎?你自己?你的父母?兄弟姐妹?逝去的人?愛人?還是地球上的陌生人?
你可以試試,我想一定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一個解放自己心靈的療愈方式。? ?
書信里的某些話,若真的面對面,“不見常憶君,相對亦忘言”,可能是更常有的狀態。但還是可以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