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Lam,是北大法學博士,廈大青椒,閱讀涉獵甚廣。他在朋友圈推薦了幾本西方精英階層子女的青少年讀物。慚愧,我一本都沒看過。以下純引用,僅書封圖片作了剪輯。
看了很多家長貼的各種啟蒙書帖……總是對其中的苦心和無知一陣無語……我們來看看中外之間的青少年讀物水平到底區別在哪。這里選擇國外精英階層子女在重點中學初高中階段的通識讀物,我不選擇外國屌絲中學的二流貨色,因為前者實際上就是許多中國父母心里不說的標準。既然你想比,就比比看吧……他們可能不知道最大的問題是,輸就輸在出版業水平這條誰也控制不了的起跑線上。在西方的精英階層子女教育中,豐富多元的歷史讀物早已在兒童和青少年最無功利心,最閑適,完全受好奇心驅使的階段潛移默化地完成了國家的起源、治理原理、國家結構、本國與世界關系……這些組建個人(的)社會責任感、視野、良知和格局等基礎要素的培養。之后無論他們從事基礎科學研究還是事務性的金融法律學習,這種知識背景決定的天然視角差異都是他們與東方發展中國家留學生認知高度的根本差異所在。也是后者始終對前者存在心理劣勢的根本原因。你的孩子未來的談吐和思維始終擺脫不了某種技工式的市儈和短淺,不是因為你不努力,不盡心。書店的架上已經決定了差距。節哀~
即使是純粹的理工男,完整的文史社科教育也能改變和擴大其對純理論運用范圍和層次的體會。再來看看這兩本,你可以在哈羅、伊頓、波士頓拉丁語學校這類中學的圖書館里輕易找到大量類似題材的書。
補充一句,白色那本談的是十九世紀中期英國海軍技術如何與財政和社會需要妥協并實現自身發展的 一部斷代史。言歸正傳,如果格局這個詞過于抽象,那么就這么說吧,英美精英階層的子女在青少年時代就已經通過這類直白而系統地專業描述,精確地掌握了個人 與國家乃至國際秩序之間具體聯系方式。由于其中的具體技術層次復雜且乍看之下遠離現實生活,因此人一旦告別十八歲就很難再恢復一份閑情去培養這種精致而遠 大的認識結構。這也是中國乃至亞洲第一代留學生在歐美無論付出多少努力,在文史社科領域難以實現超越,在理工農醫領域,雖然在技術改良、運用領域有所成就,但在學科規劃、導向設計領域也只能唯命是從的根本原因。每個學科的巔峰都是對這個學科與世界和社會的關系的認識。一種像中世紀武士的控馬技術一樣,五歲時不培養,就永無機會成熟的童子功。特別再推薦一下(紅皮的)這本書,當很多中國孩子還在悲嘆自己進不了金融、企管一類熱門專業,求職無望,當很多人還在熱衷于參加各種總裁培訓班,以便在道聽途說中盲人摸象式地理解政治時,歐美的精英在青少年階段已經開始通過這類措詞直白平實、結構全面、條分縷析的作品準確、便捷、迅速地理解政治與經濟活動的復雜關系。這也成為他們在大學畢業后同樣面對一本會計報表,迥異于亞非拉同行,又難以言表的思考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