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就應該去看更多的世界”,我喜歡去各地行行走走,喜歡旅行。我的第一次旅行,回想一下,應該是在大學二年級的暑假,幾個同學一起游三峽。
那時候,七個窮學生,相約著暑假坐船游三峽,卻連客船和游船都分不清。訂了從重慶到岳陽的四等艙的船票,趕到朝天門碼頭,上了船才知道,我們坐的是客船,在途經的旅游景點是不停的。幾個人傻傻地互相看著,都是頭一次坐船,坐船的新奇感迅速淹沒了訂錯票的沮喪。再一問得知游船要比客船貴很多,就更自我安慰了,反正兩岸的風景是不會少的。
所謂的四等倉,是幾十個人一大間,床是上下鋪,這對住慣了學校宿舍的窮學生來說當然不成問題。我們占居了靠門口的一個角落,為的是看風景方便。床鋪很潮,有股發霉的味道,都可以忽略。第一次遠途旅行大家都異常興奮,只記得剛開船時幾個人擁到船頭的甲板上,船慢慢離開碼頭,大家靠著船弦,望著江面被船排開的水流,望著這個據說是面朝天子迎接圣旨的地方,更不想錯過長江、嘉陵江兩江匯合,清濁爭流的奇景。江面開闊,水流卷出一個個漩渦,第一次這么近距離望著這條母親河。
時間太久,已不大記得船是行了三天還是四天?只記得船上的幾天都是開心快樂的。風景自不必說,那時還沒有建三峽大壩,兩岸風光更加壯美。快到瞿塘峽時,船上廣播早已在通知大家不要錯過美景。其實不用通知,望著江兩岸漸漸逼仄、漸漸陡峭的山勢,就知道好戲要來了。“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當大家還在驚嘆于眼前的奇絕險峻時,船已緩緩而過。雖說劉白羽寫的《長江三峽》在中學時已背得爛熟,但站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前,所有的語言都顯蒼白,我們這些沒見過世面的,只能發出連串“哇……哇……”的驚嘆。至今還記得,我們三個女生,不顧風大水急,風吹得頭皮發麻也不愿回艙,擠成一團站在船弦。接下來的巫峽和西陵峽,風格不同,或幽深秀美,或險峰壁立、也同樣讓人激動。記得同行的有個男生,黑黑瘦瘦的,是個喜歡作詩的文青,還裝模作樣拿把折扇,看到風景奇美處,“啪”的一聲打開折扇,揺頭晃腦吟幾句詩來,引得大家大笑。
船在宜昌停得久,好像是要排隊過大壩,那時沒有三岟大壩,還是葛洲壩,正趕上大壩泄洪,那恢宏的氣勢也是讓人驚呆。
船到岳陽,記得是在凌晨三點,無處可去,為省錢,幾個人在候船室的長凳上睡到天亮,然后開始岳陽一日游,岳陽樓、洞庭湖、君山。可能是一連幾日的興奮過去,夏日的高溫炎熱天氣,以及候船室里沒有好好休息,幾個人都沒了船上時的興致和勁頭,無精打采游岳陽。在范仲淹所寫的岳陽樓旁邊找個陰涼處坐下,聊天,小憩,商討下一步各回各家。七個人,來自六個不同的省份,要去往不同的方向。每個人掏出口袋里的錢湊在一起,看夠不夠買七張硬座車票,還好,買了票,仍有十幾塊盈余。這十幾塊,就是我們七人的飯錢。
我們有四人是坐火車北上的,上了火車,沒有座位,一路站著,過了長沙,過了武漢,過了信陽……,那時沒有高鐵,火車并不快,站了幾個小時,不記得了,只記得下車的前一小時,才有空位坐下。
我的第一次旅行,就是幾個窮學生的一次窮游。后來工作后又游過一次三峽,坐的是豪華游船,三峽大壩也已經建好。但這么多年,留在腦子里的三峽印象,還是學生時代的那次窮游,就連船上時幾個人的那股興奮勁兒,也覺得是歷歷在目。因為那種無牽無掛、無所顧及的青春活力,也是以后不再有的。第一次旅行的記憶,是一段青春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