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偶然機會接觸劉未鵬的《暗時間》 ? ? ,發現原來心理學并不是以往狹隘的觀念。打開豆瓣搜羅了一大堆評分較高的心理學書籍,開始埋頭苦讀。這一看,一發不可收拾,發現自己大腦完全打開了一個新的疆域。到年底了,總結下今年讀的十本收益最多的心理學書籍。
一,《暗時間》
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個沙漏,每個人沙漏里裝的沙的總量是相當的。不同的是,有的人沙漏頸部比較細,有些人沙漏頸部比較粗。那些頸部較細的沙漏,能夠抓住每一粒時間之沙,雖然沙子總量一定,但相對卻有更長的生命。
? ? ? 這本書是劉未鵬博文的合集,但濃縮了作者多年思想的精華。序言部分:“我們為什么要學點心理學”,用事例告訴大家,心理學不光只限制于“心理問題”、“抑郁癥”、“讀心術”等狹隘印象。一方面心理學和經濟學聯姻,已經創造大量財富;一方面,決策心理學部分能夠幫助我們日常判斷和決策;另外一方面,心理學通過改善我們思維,讓大家在信息的海洋中篩選有價值的信息,避免犯錯。
? ? ? ?第二部分,講如何利用暗時間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如何有效記憶和學習,作者講:1,經?;仡櫋?,經常和別人討論。3,經常整理筆記。4,要多書寫。5,要努力設置別人的場景。6,要學會舉一反三。 ? ?一些好的習慣推薦給讀者:1,看書挑剔,只看經典。2,勤做讀書筆記,要學會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達所學知識。3,多讀一些心理學和思維的書。4,學習一項新知識時,問三個問題:本質是什么,第一原則是什么,知識結構是什么。5,學東西的時候,設想自己在講給某人聽。6,多讀書,而不是一昧接受網絡零碎知識。7,勤做總結
? ? ? ?第三部分,作者把人的思維比作“肖申克”監獄。因為進化、生存、情緒、思維習慣、條件反射、認知偏差等原因,我們每個人都有不理性的心智模式。這一部分,有點類似《思維·快與慢》的快點,即人們存在兩條思維,一條是感性快捷的,另一條是理性富有的邏輯性的。但通常情況下,人們都會采取捷徑思維,而造成最終決策的失誤。
二,《思考·快與慢》
? ? 自己看來,本書知識量豐富,但是豆瓣評分一般,國外作家的書相對比較嚴謹生澀,可能與語言相對乏味有點關系。人的思維可以被分為兩條系統:系統一,快速、省力、自主、無意識;系統二,緩慢、復雜、需要主觀控制。通俗來講,也就類似于大家平時講的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
? ? ? 本書第一部分,系統描述了兩個思維系統的工作原理。并強調了:通常情況下我們都受一號系統思維的控制。我們在輕松、愉悅的情況下,會存在認知放松的現象,這使得我們相信“眼見為實”,導致思維上的懶惰;第二部分講啟發法與偏見。指的是我們受系統一的影響,在生活判斷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偏見。我們在面對一個復雜的問題時,會在腦子里聯想出一個類似的、更簡單的題目來解答。例如,我們通過個人態度上的喜好,而不是據于事實,來樂觀地評價一件事物。例如,我們在商場購物時,容易受“隱形價格”的“錨”暗示,來影響自己嗯估價。又比如,我們容易從不權威的“小概率”事件中,來推斷事實;第三部分講我們系統一思維,讓我們“過度自信”而影響我們做決策。我們看待某一個事,某一個人會受“刻板印象”“暈輪效應”“第一印象”等思維影響,我們判定事情,通常會有“事后諸葛亮”的輕浮想法,我們在做計劃,做規劃,通常過于自信,導致最后計劃趕不上變化,而使得計劃折戟;第四部分,講的是我們做選擇時候的思維方式。也就是引出了著名的“前景理論”,這條著名的理論引申出幾天平常生活中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決策思維:一,我們在收益過程中,存在邊際遞減效應。簡單的例子就是,你期盼的很爽的事情,隨著愿望的滿足,你的幸福感,增加得并不多。所以我們平時早追求些精神上的享受。二,我們對損失是極度厭惡的,我們內心極其渴望“確定性”的事件,所以商家直接送禮,要比抽獎來的效果更好,三,普通人存在著“厭惡損失”心理,損失一件物品,要比得到一件東西給內心帶來的震撼要強很多。
? ? ? ? 兩種思維,讓我想起了最近胡歌兩部熱劇,《偽裝者》和《瑯琊榜》?!秱窝b者》里的明臺聰明,果敢,是典型的系統一思維?!冬樼鸢瘛防锏拿烽L蘇,冷靜、深謀遠慮,是典型的系統二思維。
三,《不做正常的傻瓜》
? ? ? 相比老外的嚴謹,中國人寫出來的東西要好讀和實用了許多。理還是那些理,但作者一道道生動的例子,教會了我們如何成為一個“理性者”來決策我們生活中,如何購買商品,和什么人結婚,雇傭什么工人,投資什么股票。最后一章節還厚黑了一把,教大家如何送禮,簡直有趣。
? ? ? ? ? ?第一章講,心理賬戶如何影響我們日常的消費的。在大多數人心中,我們對錢的看法隨著情形的不一樣是懷著不一樣觀念的。我們收入來源不一樣,導致花錢不一樣,撿來的錢花得快,辛苦來的錢不舍得花。信用卡消費就是買!買!買!換成現金大家還是會掂量掂量。上大學時,一百元大鈔,一旦被拆了,立馬嘩嘩嘩,花光。第二章,講心理學里的交易偏見,導致我們經常買一些用不到的東西。姑娘們經常因為商品的折扣,而買了些沒用的商品。第三章,引出“沉沒成本”的概念,告訴大家堅持到底不一定就是勝利??梢越忉尀槭裁础安灰姽撞牟涣鳒I,不撞南墻不回頭”,又例如買股票時,很多人明明大跌,卻不懂及時止損,總認為自己已經虧了應該不會再掉。姑娘們要套住男神,就是想辦法讓他多投入時間和精力,等最后男神覺得都投資這么多,還不如湊合在一塊時,你就成功了。第四章,講人們考慮問題時的自信,讓我們不能理性看待自己。大學里打游戲的人會高估玩游戲的群體,覺得反正大學就是混。人們在做計劃時,總會覺得自己能完成很好,到最后卻總是自己打自己臉。第五章,講我們內心強大的適應性能力。任何分手的痛,都會隨著時間而慢慢淡化;我們對物質性東西很容易產生適應性,所以大家不要羨慕富豪們的生活,其實他們真的并不很幸福。第六章到第八章,就是大篇幅講我們著名的決策“前景理論”了。第九到第十一章,講的是概率對生活的印象,以及如何不要受結果的偏見。
? ? ? ?所以在明年的“剁手節”里,你要少幾分正常,多幾分理性!
四,《決策與判斷》
? ? ? 之前講過,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評判問題的好壞,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了解我們決策過程中是如何操作的,并提高我們決策過程的質量。人的思維活動并不是建立在數學和邏輯基礎上的,而且建立在感情,理念和經驗上的。我們做出的決策,也并不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最佳選擇,而是建立在人類心理上的第一滿意原則。
? ? ? ? ?第一部分介紹了我們判斷決策的基本要素:知覺、記憶、情境和提問方式。并詳細闡述了,我們是如何受這些因素影響的。關于“知覺”,影響我們最大的就是“選擇性知覺”,即我們不是先定義再看見,而且先看見再定義。我們在做判斷之前,很有可能,受我們預期愿望的影響。關于“知覺”的第二個話題,就是“認知失調”,我們內心強烈的失衡感,有時候無形中迫使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心理學里的“承諾一致效應”“登門檻效應”都是認知失調感造成。關于“記憶”,我們要知道一個道理,就是任何記憶都是我們在提取它的時候重建的,因此才會有很多人從來不為自己“馬后炮”誑語反省下。關于“情境”影響決策,通常的心理學效應有:對比效應、初始效應、近因效應、暈輪效應等。
? ? ? ? 第二部分,提出了問題的形式對人們回答的影響。這一點自己深有體會,在測評過程中,優、良、及格不及格的合格率,要遠遠大學“合格、不合格”類型測評的合格率。
? ? ? ? 第三部分決策的經典模型,再一次引出著名嗯“前景理論”。并提出了“沉沒成本”、“損失規避”、“邊際效應”、“稟賦效應”“虛假確定效應”等,影響我們生活決策的觀點。
? ? ? ? 第四部分提出一些生活中常出現的偏差。提出了很多有趣的生活事例:“代表性偏差”、“小數法則”、“賭徒謬誤”、“手熱現象”“錨定”“歸因理論”“過度自信”等。
? ? 第五部分探討團體做出的判斷和關于團體的判斷。這一部分的觀點包括“社會易化”、“社會性懈怠”、“社會比較理論”、“群體偏差”、“群體計劃”五個觀點。有點類似于《烏合之眾》的觀點。
五,《影響力》
? ? ? 決策心理學一直闡述一個觀點:人們在做決策的過程中并不是遵循理性人的合理選擇,而且遵循大腦里的第一“滿意”選擇的。作者在觀察人們消費過程中大量事例后,總結出生活中常被商家忽悠的六種陷阱:互惠、承諾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以及短缺。
? ? ? ? 舉個例子吧,走近商場。一般情況下,商家常用免費試穿,免費試用來招來顧客,一般情況下,自己接受服務員殷勤的服務越多,自己潛意識里就想找一個機會“互惠”對方,最后只能購買了。高級的銷售人員,永遠是想盡辦法讓顧客自己說說“喜歡”,而一旦自己說出“喜歡”后,后續的行為和語言都要維持自己許下的承諾,以避免認知上失調,這就是“承諾一致效應”的影響;之前到重慶磁器口旅游,比較有名的一條街賣各種各樣的“陳麻花”,有一家店生意特別火,我仔細品嘗了下,其實幾家店口味真都差不多。后來有個當地朋友告訴我,每天早上那家店都要請一幫人來排隊,游客們不熟悉就沖著那家人多的店買,最終像滾雪球似的越來越多。這就是利用了“社會認同效應”來影響游客的行為習慣。姑娘們雖然早知道商家的一些管用套路,但是淘寶天貓雙十一“限時折扣”,“限時秒殺”的噱頭每年都讓購物狂們乖乖掏腰包,購置很多不必要的東西,這就是利用人們對“短缺”的吸引。
六《社會性動物》
? ? ? 人一生的成長就是社會性的過程,歸根究底,整本書還是圍繞人的社會性所展開,大概錯過社會心理學這個版塊對于人的知識結構而言還是有些許可惜的?!渡鐣詣游铩冯y能可貴在于學術性與通俗性兼得,易讀的同時又??梢妼I性的閃光。我們經常通過小說,詩歌等純粹的文藝作品來了解人性幽微,也讀史明鑒,從非虛構性讀物中獲取經驗。但學術性教材,是用實證式的手段進行或量化或定性的分析。其間關于對于人本身的觀察,在社會群體中的表現,都有著豐富的研究成果以待檢閱。書中有所常聽聞的“ 旁觀者效應”、“首因效應”等,都通過實際案例一一解析。在紛繁的現代社會,社會心理學既可以幫助了解自身行為,又可以用來解讀社會性事件背后的心理緣由。
? ? ? 怎樣才能使我們相信自己的生存不是荒謬的呢?也就是說, 我們怎樣才能減少認知的不協調呢?這就需要改變一個或同時改變兩個認知使它們相互更協調、更一致,或者增加新的認知以縮短與原有認知之間的鴻溝。
? ? ? 人們有努力使自己正確的傾向,而且當信念和價值觀正確時,人們就將其內化。正是這種使自己正確的努力激發人們密切關注他人的一舉一動,聽取專家意見及令人信賴的宣傳者的建議,這些都是非常理智的行為。
? ? ? 但也有些力量與這種理性行為背道而馳。認知不協調理論沒有把人描 寫為有理性的動物,而是把人描寫為理由化的動物。根據這一理論的基本假設,人類希望自己正確的動機弱于相信自己正確的 (和聰明的、完善的、公平正派的)動機。
七,《學會提問》
? ? ?中國人總是偏感性的,人們總是傾向于看見自己愿意看見的東西,選擇與自己經歷和背景相同的東西。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著個人的印記----經歷,價值觀,訓練和文化習慣。在媒體壟斷視聽的今天,我們似乎習慣于不經思索,不經批判地跟風起哄妄下言論。然而,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我們的行為不應該建立在別人的評價基礎上的,也不應該成為公眾的傀儡。
? ? ? 是時候學會用批判性的思維看待問題了,這種批判性思維不是去尋找論據去固守我們固有的觀點,而是以一種強批判思維嘗試去懷疑自己。只有在這種新舊答案的相互影響下,我們才能去完成我們的進步。
學會關注的應該是那些抽象詞匯和觀點里隱藏的潛在價值觀。它們其實一直在潛意識里影響著我們對結論的判斷,學會尋找和辨別那些敏感和抽象的詞匯,學會尋找和辨別隱藏在作者筆下潛在的價值觀對我們批判性看待問題有很大幫助。
? ? ? ?原來一直以來,那些政客、廣告商和那些煽動家都在用一些“騙術”來說服我們,利用我們公眾的情感,利用我們潛意識里的漏洞。甚至我們平時習以為常,從不懷疑的證據都值得我們去懷疑:那些我們覺得不容置喙的自覺,那些看上去栩栩如生的典型事例,那些不會質疑的證人證詞,那些看上去絕對權威的科學研究。。。。。。
? ? ? 學會提問提問題比回答問題更啟發人的智慧。應該學會批判型思維,學會用批判型眼光看待,評價問題,理性地思考,擴展我們的思維和眼界,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
八,《烏合之眾》
? ? ? 全書雖有其時代局限性,但總體十分精彩,憑我短短的社會閱歷,深感不能完全領會,直接摘錄一些作者的觀點,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記錄如下: ? ? ?個體與群體,就好比細胞與生物體,生物體雖由細胞組成,但具有很多細胞沒有的特性,而我們作為個體來研究群體,有一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無奈,是研究不清楚的。
? ? ? 個體融入群體之后,個性會有一定程度的消失,情感和思想會轉向群體所有的公共方向,甚至和自己原有的相反。
? ? ? 群體沖動、易變、輕信、急躁、偏執、專橫、感性、極端化、不允許懷疑和不確定存在,好比生物的低等狀態……這與組成群體的個體素質無關,這時候其決定作用的是本能和情感,是一種“無意識”的層面,而不是理性,所以高端人士與凡夫俗子組成的群里,差別不大。群體不善推理,卻急于行動。
? ? ? 時勢造英雄,其實英雄只是一個被動的產物,英雄的出現是必然的,但具體是誰成了英雄,是偶然的。 ? ? ? 群體的道德,會比個人的更好或更壞。群體可以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但是也能表現出極崇高的獻身、犧牲和不計名利的舉動,即孤立的個人根本做不到的極崇高的行為。以名譽、光榮和愛國主義作為號召,最有可能影響到組成群體的個人,而且經??梢赃_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九,《路西法效應》
? ? ? 這個不多說了,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為什么優秀的美國女兵會對伊拉克戰俘做出虐囚的性游戲?為什么護士明知醫生處方超劑量,卻仍遵從指示開藥?為什么上司只是暗示和默許,屬下卻惟命是從和變本加厲?在日常生活中種種社會角色劇本的規范與約束下,我們是否會像上帝最愛的天使路西法一樣,不知不覺地對他人做出難以置信之事,從而墮落成魔鬼撒旦。善惡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十,《引爆點》
下列三種人導致了流行的發生。
---聯系員:就是那種“認識了很多人的人”,這類人把朋友當作郵票一樣地搜集,隨時與人保持聯系。這個角色可以把信息快速的散布出去。
---內行:就是那種“什么都懂的人”他對某一種知識可以說是“達人”,不厭其煩地把相關的知識與朋友分享,但是卻沒有很好的說服力。這個角色對某件事情的狂熱,使他所發掘出來的事情成為有價值的。
---推銷員:就是那種“什么人都能夠說服的人”這種人沒有很深的知識,但是有特殊的能力讓見到面的人在短暫的時間就交付信任。這個角色能夠把內行發現的東西與人們以簡易的語言溝通。
附著力法則
有些話讓我們“左耳進右耳出”,但是另一些卻讓我們聽過了再也忘不掉。附著力法則所說的就是當被傳播的信息是容易被注意、記憶的,則容易形成流行。
環境威力法則
流行的趨勢需要一個發展的溫床,當一個環境形成的時候,個人的因素就不重要了。實驗證明,在一個非作弊不可的環境中,不論是哪種家庭出身的學生都會作弊。
綜合以上,只要一件物品或一個觀念擁有適當的條件,就可以形成一個風潮,而掌握到了這個趨勢,就可以讓一個趨勢引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