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則新聞,一名家長因為想替即將升高二的兒子,報一個數學和物理的培訓班,咨詢了某培構。但是后來通過與其它機構比較后,這名家長最終沒有選擇這家機構,而是去了另外一家培訓機構。
接待的老師,確認這位家長不再來他們機構,而家長告知的原因是“不太方便”時,這位老師竟然對家長和孩子以微信信息的方式進行謾罵,言辭激烈,并且詛咒家長要遭報應。
老師罵痛快后,把自己的微信更名,并把這位家長拉黑。
事后家長找到這家培訓機構,這位老師居然拒絕道歉!
不知道這個老師是怎么想的?就因為人家一次正常的咨詢,最終沒有選擇他們,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對人家進行言語攻擊么?
選擇培訓機構與我們去商場買東西,難道不一樣嗎?都是貨比三家,肯定是選擇最適合自己。
難道我們去商場選購一些商品,放棄一個品牌,我們就得受到詛咒?
且不論這家機構的師資到底怎么樣。我想,這位家長肯定非常慶幸,得虧了當初沒有選擇這家培訓機構,這樣的老師,即使孩子去了,真能考北大,清華,也肯定是堅決不去吧!
現如今,家長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確實催生了各類興趣班,輔導班,提升班……花樣百出的培訓機構應運而生。
家長在選擇培訓班或者興趣班時,基本唯一要看的就是培訓機構的師資怎樣?而師資,其實就看老師的專業水平,帶出多少成績好的學生。說到底,家長的目的很明確,上了你這個機構的課,我的孩子成績會有怎樣的提升。這才是家長唯一要看的。
所有讓孩子去上輔導班的家長,無一例外都抱著極其明確的功利目的。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幾乎不會關注輔導班老師的人品,素質等帶給孩子的一些沖擊。
據一位曾經在某英語培訓機構當輔導老師的朋友講,其實,培訓機構的老師真的沒有那么高大上,也真的沒有就比學校的老師好多少。為什么有些孩子上了輔導班,成績提升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輔導班實行的是小班制,學生人數一少,老師能關注的面就大了,發現問題也就能及時指出來,并加以改正。
而為什么負責接待的老師,對每一位前去咨詢的家長和顏悅色,然而一聽說家長說不去馬上變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經濟效益帶來的人性的考驗。
就像公司銷售一樣,每一位負責接待的培訓機構的老師,他們招收的學生人數的多少,直接影響該老師的工資,獎金。
我們說,當一件事情的成敗與金錢劃上等號的時候,一方面帶來的是人的積極性,反之,由此帶來的負面情緒也不容小覷。
這不,新聞里這位老師,眼睜睜看著煮熟的鴨子又飛走了,心里那種氣憤,那種肉痛,哪里還想得到自己是為人師表?
記得一年前,想給女兒找一個比較好的舞蹈老師。同事熱情地推薦了她女兒的現任老師,據說很專業,業內口碑很好。
我加了她的微信,簡單講清目的。當我表示,如果可以離我近點,這樣對接送更方便后,這位老師兩天都不再說話。
我直接把她的微信拉黑了。
作為一名老師,連最起碼的禮貌都沒有,我怎么放心把孩子交到她的手里?
后來,跟同事聊起這件事,她說這位老師因為莫名而來的家長比較多,所以人比較高冷,貌似那種你愿意就來,不愿意就不來。
是啊,我當然不會來。哪怕你能享受國家級待遇,我也不愿意讓一個故作清高的老師來教我的孩子!
你可以不加我微信,甚至可以一開始就不搭腔。這話說到一半,人就消失,算什么呢?
我跟同事說,我給孩子找興趣班,除了看老師的專業水平,老師的個人素養,人品,也必須是選擇的標準之一。
對于市面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良莠不分的輔導班,興趣班,我想作為家長的我們,是時候擦亮眼睛,好好選擇了。
對于那些只有師資,沒有師德的機構,自生自滅在浩瀚的行業競爭之中吧!